魏伯仁察看災情之后,一邊開始勘災統(tǒng)計,希望早點將受損田畝和人口先搞清楚。一邊部署捐銀,進行賑災。省城附近受災不算嚴重,先增加各地的施粥,安置失去家園的災民,避免災民死亡,對此他非常有信心。
過了數天,他親自檢查起捐銀賬冊。常冬生將油燈挪近點,將燈芯拔亮,他明顯地看到賬冊上好像沒有多少文字,隱隱地感覺到不對勁,這幾天看似熱鬧的捐銀,其實效果不明顯。
果然,魏伯仁看著看著賬冊臉色在變。受命協(xié)同魏伯仁辦理賑災的吳富貴和一名主事見狀,顯得有些坐立不安。
魏伯仁將賬冊扔地桌上:“怎么搞的,僅省巡撫衙門和轄區(qū)官員就是數百名,為何只捐銀不足千兩銀子,這是何意?明擺著這是抗命不尊,不想為災民捐銀嘛?!?p> 吳富貴勸解道:“魏大人息怒。有些捐銀還不曾計算在內,比如,省府衙門四品以上官吏,就捐銀數量不曾統(tǒng)一,衙門也商議多次,多了增加其它官員的負擔,少了不足以表示對大清的忠誠,難啊。所以很多是預繳的,具體數量還等待商量。本官已經想好,所限時間一到,本官立刻上門收繳銀子?!?p> “這么說來,吳大人也準備好了銀子,打算繳納多少啊?”
“魏大人已經作了榜樣,捐銀是利國利民的事情,本官一定不會少的,請放心。”吳富貴說道,“捐銀一事在江南省是新鮮事,各級官員還不甚明了,總得讓他們適應適應不是?心急了吃不了熱豆腐嘛,慢慢來吧。下官想,只要我們多加催促,事情一定能夠辦好的。十日不行,那就百日,百日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那兩年三年地催,不怕他們不捐?!?p> “百日、一年?不行,不能慢慢來。各級官員可以慢慢來,那災民怎么辦?清剿大軍怎么辦?皇命怎么辦?傳令下去,一月之內,大小官員必須按官階大小,捐銀到位,否則我就上報朝廷處置?!?p> 吳富貴聽后沒有回答,魏伯仁吃驚地看著他。
吳富貴看出魏伯仁的心思,不緊不慢地說:“大人,江南省之事不同別省,江南省歷來是個窮省,而且窮省里也得分出個六七等,同樣一個知縣那也是天壤之別。省城雖然相對富裕,僅能排在中間,雖說在省城當官,只是得了個好聽的名聲而已,并沒有實惠可言。自乾隆三十七年起,江南省大災之后朝廷下拔的俸銀就一減再減,接著就是一拖再拖,到今日,卻要讓各位官員捐銀給朝廷,說句大不敬的話,是朝廷還欠著江南省官員的俸銀來著。魏大人,這讓衙門的兄弟怎么辦?如果都按抗命之罪追究,江南省的事情請誰來辦?”
魏伯仁聽了頓時啞口無言,然而他聽高大人說,朝廷減免的稅賦遠遠多于拖欠的俸銀,今日看來,確實是有些人想借朝廷拖欠之名,也來個拖延策略。
突然大堂外傳來吵雜之聲。
常冬生從門外緊張地跑進來,喘著氣一時說不出話來。
魏伯仁責問:“何人在堂外吵鬧?”
常冬生回話:“老爺,都是各級官員,我們真擋不住了,您去看看吧?!?p> 魏伯仁等人連忙走出去。
公堂的院子里官員,手里拿著紅紙大包,踴躍著要捐銀。
魏伯仁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難道這官員被自己的誠意所打動?
吳富貴臉上閃過一絲得意后,便板著臉厲聲問:“喂,你們想干什么???這可是衙門,不是戲院子啊,大聲喧嘩,成何體統(tǒng)?!?p> 一名官員上前來說:“欽差大人不要誤會,我們是來捐銀的?!?p> 聽官員捐銀這一說,魏伯仁臉上露出了一臉的興奮,心想,這捐銀之事,總算是有人想通了。
茶馬道王順發(fā)上前行禮,遞上一個紙袋:“下官茶馬道王順發(fā),兩位大人,這是下官的捐銀?!?p> 常冬生將紅包接過遞給魏大人。
魏伯仁將紅包打開,并沒有銀票,只是一張紙,上面寫著字,便念出聲來:“茶馬道王順發(fā)供職六年來,朝廷共滯留下官俸銀一百十一兩,今日江南受災,下官寢食不安,心急如火,請求將所留銀兩全部作為捐銀,賑濟災民,以表臣子報效之心?!?p> 其它各官也遞上紙袋,拆開看后,都是欠條。
魏伯仁看了非常惱火:“什么?你們竟敢戲弄本官?!?p> 王順發(fā)不驚不慌:“魏大人,下官所稟俱是事實啊,皆有帳目可查。不信你就問問各位官員,如有半點不實之詞,下官甘愿受罰?!?p> 眾官跟著起哄,都說如假愿意受罰。
江南省官僚盡敢明目張膽羞辱朝廷命官,實在是無法容忍。魏伯仁氣得差點渾身發(fā)抖,用力將紙袋扔給王順發(fā),轉過身回到書房。
其它官員在身后叫道:“魏大人,魏大人?!?p> 魏伯仁氣呼呼地來到坐到椅子。
吳富貴也跟著進過來勸道:“魏大人,您不別生氣啊,也犯不著跟他們生氣,都是一些為官多年老謀勝算的人,心痛的就是自己哪點銀子,別跟他們一般見識?!?p> 魏伯仁拍拍桌子:“豈有此理,豈有此理嘛?!?p> 吳富貴一副為難的樣子:“魏大人,您是久居京城不知道啊。其實地方官員出此下策也是無奈之舉啊,您不用怪罪他們,都是江南省太窮的緣故?!?p> 魏伯仁嘆氣:“唉,想不到地方上還有這等事,他們真是想得出也做得出啊,如今國難之機,讓他們出點力,為何如此困難?這那還有一點大清官員的樣子嘛!難道他們就不懂得點為臣之道,侍君之禮嗎?”
“大人,這些人還只是些文官而已,也就會擺擺這種文縐縐的樣,吵吵鬧鬧也成不了氣候?!眳歉毁F神秘地笑笑,“倘若城外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知道了,那些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哪一個不滿意,哪一個不高興,哪一個都能夠惹出大事來,玩的可都是真刀真槍,對他們說什么理也沒用了?”
魏伯仁聽了一怔:“哼,那些武官怎么了?還想造反不成?難道江南省就不是大清的天下?如今災難無情、國難當頭,有些人不思救國,不念皇恩,不想百姓,心里只顧自己?真是可悲可氣啊?!?p> 吳富貴點頭:“大人說得對,大人說的一點都不錯,就是這個理。只不過是江南省百官一時還想不通罷了,可以慢慢來。大人,捐銀之事是不是從緩計議,以免矛盾激化,不好收場?!?p> 魏伯仁異常堅決:“不行。捐銀一事一定要辦,災民還等著救災呢?!?p> 吳富貴想了想:“捐銀之事的確非常難啊。既然要做,是不是請大人將江南省的狀況據實稟報皇上,聽聽朝廷的意思,隨后請魏大人親自稟報巡撫大人下令督辦,那時各級官員中自然就少了許多麻煩?!?p> 魏伯仁聽了點點頭:“那好,我盡快據實上報?!?p> 不一會,常冬生跑來稟報,說官員中有人自殺,已經割了手腕,讓別人送到郎中那邊去了,恐怕性命難保。魏伯仁連忙問清是什么人?說是按察司八品知事鮑明山。
魏伯仁心想,這捐銀剛開始便鬧出人命可不行,便立即叫常冬生準備轎子趕去。
在郎中藥鋪見到了鮑明山。郎中說,幸好刀鈍,沒有割斷動脈,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魏伯仁見這鮑明山面相謙和,有些瘦弱,不像那種亡命撒沷之人,其中可能有原因。
鮑明山見欽差趕來,有些不好意思,想起身行禮。魏伯仁連忙按住他,不讓他起床,隨后問他家中情況,得知上有雙老,又有個妻子和兩女兒。按理說這樣的家庭,為何要輕生?
鮑明山臉紅著不肯回答。魏伯仁問道:“鮑大人,這次你打算捐銀子多少?”
鮑明山有些緊張,吞吞吐吐的樣子,似乎有難隱之言。
魏伯仁看到他為難的樣子,判斷他的自殺很可能另有企圖,他并不想死,否則怎么可能用一把一鈍器割腕呢?魏伯仁沒有繼續(xù)問下去,好言囑咐他要想通些,不要輕生,說完便要離開。
“魏大人!”鮑明山叫了一聲。
魏伯仁轉身看著他,他低下頭說了聲:“對不起,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