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有七八十號人,來自六國的就有七十多人。
而東園、夏黃、綺里季、甪(lù)里四老則是老秦故土中鳳毛麟角的存在。
即便是在眾多的博士中無論學(xué)識還是名望,也都是頂尖的,也算是給老秦人掙了口氣。
而且四老在眾多博士中,不能說全能,至少涉獵的學(xué)識面上也是最為廣泛的那波。
所以,始皇帝首先問的就是四老。
畢竟這是大秦的歷法,雖說大秦一統(tǒng)六國,但是如果可以,始皇帝心里顯然還是希望能由老秦人來定下這歷法。
“稟陛下,此歷法極為精妙,吾等這片刻實是不好定論?!?p> 四老互相對視了一眼,由年紀(jì)最大的東園公出聲稟道。
歷法不是別的文章之類的東西,看一眼就能最大好壞。
這關(guān)乎都很多東西,四老自然也不敢胡亂下定論。
“嗯,胡卿,你乃太史令,三百觀星士這些時日朕盡可交給汝等所用,同四老和諸位博士必要仔細(xì)研判此歷法?!?p> 始皇帝顯然也知道,歷法是急不得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以也極為慎重。
“喏?!?p> 奉常胡毋敬躬身應(yīng)命。
嬴高這才知道,原來胡毋敬不僅僅是奉常,還兼著太史令一職。
大秦如今所用的歷法當(dāng)初就是胡毋敬領(lǐng)著三百觀星士觀天年余才最終確定下來。
“此次歷法之事,干系重大,諸卿務(wù)需竭力,若是此歷法無錯,朕明歲就會下詔改用此歷。”
始皇帝怕殿中群臣不夠用心,再次正聲言道。
殿中開始還很悠哉的群臣,聽到始皇帝想要明年就用這據(jù)說是十六公子高獻(xiàn)上的歷法,無不頓時色變。
歷法可不是小事,關(guān)系大秦祭祀、農(nóng)耕、紀(jì)年、著史、行軍等等諸事,
原本以為就算始皇帝想要更改新的歷法,也肯定會等到胡毋敬的太史府和眾多博士測算驗證完畢后,才會付諸行動。
不曾想,始皇帝似乎只需要太史府等人測算有沒有錯,就頗為急迫的想要更改現(xiàn)今所用之歷法。
是不是太過兒戲了?
“陛下,歷法之事,關(guān)乎重大,還請陛下慎思?!?p> 從來在朝堂上不發(fā)表意見的尉繚,第一次站出來表達(dá)了自己的反對意見。
馮去疾、馮毋擇、甘伯等一干重臣也是紛紛附議。
不過跟在太尉尉繚身后附議的似乎都是殿中右首下側(cè)的一干重臣,左手這邊包括左丞相李斯都是沒有任何動作。
“有此詳盡之歷法,太史府只需觀星驗證數(shù)月就可知其錯漏與否,
若是有所錯漏,朕自不會沿用此歷法。
然吾大秦當(dāng)有自制之歷法,傳承萬世之歷法。
此歷法即便有錯漏,朕亦需太史府在此歷法加之吾大秦之周歷,推算出我大秦歷法。諸卿可知否?“
始皇帝顯然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才會做出如此決定的。
當(dāng)然,如果嬴高獻(xiàn)上的這部歷法真的有錯漏,始皇帝也不會為了制定出大秦自己的歷法,而強行推動一部錯漏百出的歷法。
即便再想制定出能傳承萬世的大秦歷法,始皇帝也不會昏聵到拿國計民生來成就自己的功績
“喏?!?p> 聽到始皇帝如此說,尉繚等人才放下了心。
只要始皇帝不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功績,強行推動歷法更改,那么一切都還好說。
“敢問陛下,此歷法不知十六公子從何處得知?!?p> 等了好久,終于殿中群臣都安靜了下去,夏黃公立馬迫不及待的問出了憋在心中很久的問題。
一眾博士聽到夏黃公如此之問,也紛紛點頭,顯然這也是他們心中所疑惑的。
他們這些人哪個不是研讀了如山如海的典籍?
一部如此精妙嚴(yán)謹(jǐn)?shù)臍v法,他們不說見過,更是聽都沒有聽過。
沒有人會專門做出這樣一部歷法,而將其藏起來。
更何況,天文歷法之道,也遠(yuǎn)不是一個人就能全知的。
殿中群臣知道內(nèi)幕的,盡皆都是默默不語。
不用想,十六公子肯定又是從那古籍上復(fù)刻出來的。
如此一本價值連城的古籍,就這樣掉入蘭池消失無蹤,實在是可惜可嘆。
“此歷法乃是高得自吾大秦書庫中一古籍,然等朕著人去尋時那古籍已無蹤跡?!?p> 始皇帝瞥了一眼垂著腦袋的嬴高,想了想還是沒有再呵斥他。
反正他已經(jīng)下定決心繼續(xù)在蘭池中打撈那古籍,這個鍋他就先替嬴高攬下來了。
聽到始皇帝如此說,夏黃公四老以及一眾博士也盡皆都是齊齊一嘆。
大概也能猜出來,應(yīng)該是被十六公子給弄沒了。
如此一本古籍,不說其他,單單是這復(fù)刻出來的歷法,就可見其宏大。
奈何,被一豎子毀于一旦。
當(dāng)真是嬴秦之恥也。
眾多博士,看向嬴高的眼神也頓時變得有些不善起來。
“然高聰慧,已然將那古籍大半記于腦中,這些時日已在不斷的復(fù)刻古籍所著,此歷法乃是其一。
待到高復(fù)刻完畢,朕自會傳與諸位博士一閱?!?p> 始皇帝何等人,自然知道這些博士們對學(xué)識的看重,所以又繼續(xù)給嬴高背書道。
聽到始皇帝這話,夏黃公等人再看嬴高的眼神自是又有不同。
這簡直就是一部行走的古籍啊。
也難怪外傳陛下極為心喜這十六公子,甚至與比先前最受寵的十八公子更甚。
此刻看來倒是確有其事啊。
畢竟,可從未曾見始皇帝在群臣面前夸獎過任何一位公子,包括十八公子胡亥。
至于大公子扶蘇,不要說夸獎了,倒是呵斥的居多。
“陛下,老臣以為既是十六公子都已將那古籍記與腦中,吾等當(dāng)也不急于一時。
以免十六公子焦躁之下有所錯漏。
此次推算核對歷法之事,不知陛下可否準(zhǔn)許十六公子同老臣等共事之?如此,或能查漏補缺,測算更為準(zhǔn)確。
且天下之術(shù),吾等七十余博士或不能說盡皆囊括,然八九總是有之。
陛下也言之十六公子聰慧,古語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老臣等或能幫十六公子憶起更多古籍所著,也未嘗不可也?!?p> “……”
這是又給我多找了份事情做嗎?
看看夏黃公等七十余個年紀(jì)基本都在不惑之上的中老年博士們熱切的眼神,嬴高不禁有些頭大。

游夢到西洲
PS:《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釋義:反:類推。舉一例便能夠推知其他的。比喻善于類推,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