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別說,老天貌似給魯國的驚喜來了,或者說,是給魯哀公的驚喜來了。
因為魯國居然出現(xiàn)了仁獸,麒麟。
公元前481年春,魯國的叔氏家族組織了一次狩獵活動,叔孫州仇的家臣子鉏商獵殺了一頭似鹿非鹿的怪獸,頭上長著肉角,身上披著魚鱗,還拖著一條牛尾巴。
子鉏商不認識這怪獸,整個叔氏家族沒有人識得此獸。子鉏商越看越不爽,干脆就送給了山林管理處處長。
當然,當時沒有處長一說,管理山林的,春秋時期一律稱虞人。這位未被史料記下名字的虞人,此時的名字叫虞人甲。
虞人甲管理的是曲阜西邊一個叫大野的山林,別看他管著山林,對山林中的飛禽走獸如數(shù)家珍,但這頭野獸確實從未見過。
平時你叔氏的人捕獲了野獸,不見你們送給老子一些。現(xiàn)在捕到怪獸,你們覺得不安,就送給老子,你們以為老子會直接傻巴拉幾地剝了皮一鍋燉了吃了?
對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東西,隨便處置,說不定會攤上大事。
比如你的帳戶憑空多出一兩個億,你是高興還是害怕?
虞人甲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認識此獸。全天下,至少有一人是肯定認得此獸的,那當然是孔子。
雖年已古稀,但孔子聽說魯國出現(xiàn)了怪獸,無人能識,欣然前往辨認。
孔子一眼就認出了這怪獸:麒麟!
消息傳開,整個魯國炸了:啊?這是麒麟啊,上古五大瑞獸之一的麒麟,居然到了咱魯國,這是天降祥瑞,魯國將要走大運了......
既然是麒麟,那定然全身是寶,所以子鉏商立即上門,向虞人甲索要回了麒麟。
當然,子鉏商沒想到卻攤上了事。
還沒等子鉏商盤算著如何用這麒麟換一世富貴,有人就提醒他必須厚葬麒麟,否則如何如何云云。
子鉏商慌了,趕緊妥善處置麒麟。
史料沒記載子鉏商后來如何處置麒麟,反正就不了了之了,麒麟到底是否得到了厚葬,還是被剝了皮下了鍋給吃了,不知道。
端木賜和冉求也因為不認識麒麟而甚為慚愧,別看兩位都是此時魯國政壇上最為耀眼的新秀,但在學識方面,孔子就如同泰山一般的存在。
“嚴格來講,這是一頭麟?!笨鬃訉Χ四举n、冉求以及一眾弟子介紹道,“麒麟乃上古仁獸,雄的稱麒,雌的稱麟,俗稱麒麟。”
見眾弟子聽得認真,孔子干脆開了一課:遠古五大瑞獸。
五大瑞獸之貔貅,兇猛威武,龍頭馬身,頭上長角,形狀似獅,毛色灰白,能騰云駕霧,奉天帝命巡視天庭,阻止妖魔,攔截疫病。
其中獨角貔貅亦稱天鹿,兩角貔貅亦稱辟邪,或稱天祿,反正都統(tǒng)稱貔貅。
孔子給眾弟子講貔貅時,當然還不知道中國的圖騰文化發(fā)展了數(shù)千年后,使貔貅原本巡視天庭以及阻止妖魔、攔截疫病的使命,演化成了負責招財進寶的靈獸。
于是,貔貅被形容成了一個只吃進肚里,卻絕不排出體外的怪獸,只進不出。
那些搞外匯、股票、金融、賽馬、期貨等行業(yè)的,據(jù)說都愛在辦公桌上擺個貔貅。
當然,得奉勸一句,貔貅會招財進寶,但它強調(diào)必須依法依規(guī),否則不靈。甚至,對那些作奸犯科者,還會有反作用。
五大瑞獸之龍,頭生角、須,身長,有鱗、爪,乃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有弟子問孔子:“夫子,龍到底長什么樣?”
孔子搖搖頭,嘆息道:“我也沒見過龍?!?p> 古代的人們,許多人肯定是見過龍的,因為史料有不少關(guān)于龍的記載。
甚至,以前還有專門負責養(yǎng)龍的官員,并以此還傳承了一個偉大的豢龍氏家族。
在以農(nóng)業(yè)為本的遠古年代,雨水是至關(guān)重要的,于是就有了對雨水相關(guān)的膜拜與敬畏。
人們相信,天上肯定會有專門負責電閃雷鳴的神靈,人們把這種神靈以雷鳴之聲命名之。
這聲,即隆隆之聲,隆龍同音,這也許就是龍的起源了吧。
但這是人們對龍的一種想象,所謂這天上管著打雷下雨的神靈,誰也未曾真正見到過。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無論如何也要將龍到底長什么樣的問題給解決了。
但龍到底長什么樣,春秋的史料真的沒有具體描繪?;蛘哒f,到了春秋時期,龍已經(jīng)成了瀕臨滅絕或者已經(jīng)滅絕的物種了。
是不是也許會有在那場彗星沖撞地球,或者隕石沖撞地球的大災(zāi)難中逃過一劫的某種恐龍茍延殘喘了下來,被人們以龍的形象給記錄了下來?
這真的不能說無稽之談,比如,蛇,那么多各類的蛇,有的還體型巨大。
再到蜥蜴。對了,還有鱷魚。這些生物,其歷史真的要比人類久遠得多。
據(jù)說,古時還真有把鱷魚當成龍的?;蛘?,古時的龍,真的就是鱷魚。
但不管如何,如今我們能夠想象到的龍的樣子,那就是“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然后,我們都知道,龍的出現(xiàn)往往能騰云駕霧,出入無常,呵氣成云,專司降雨。
但是,這個形象,是宋代才開始有的。之前的龍,不是這個樣子。
也就是說,龍的形象是一直在變化發(fā)展著的。這很好理解,因為龍本身就是一種圖騰,圖騰文化來自于原始部落。
在原始社會,在許多動物面前,人類很弱勢。不象現(xiàn)在,人類成了地球的主宰,可以奴役任何動物。
出于對某些動物的敬畏,于是就有了對這種動物的崇拜,這就形成了圖騰文化。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原始部落的兼并,如當年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大部落的兼并,就形成了炎黃部落。
后來,炎黃部落聯(lián)盟又兼并了蚩尤部落,以及其他七十二小部落,終于形成了華夏部落聯(lián)盟。
這個兼并的過程,就涉及到圖騰文化的融合,否則,兼并者很難讓被兼并者在思想上真正統(tǒng)一過來。
那要怎么融合?
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在原有的部落圖騰上,加上兼并過來的部落圖騰元素。
于是,源于某種動物的龍,就開始了其形象的演繹。
今天加上某種動物元素,過幾百年后再加上一點,五千年下來了,龍就有了九種動物拼湊而成的形象。
這個還真的有史料記載的,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后,巡閱四方,“合符釜山”。
“合符釜山”,黃帝不僅統(tǒng)一了各部落的軍符,結(jié)成了政治和軍事上的聯(lián)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建了一個新的動物形象,成為各部落共同的圖騰,這就是龍。
因此,龍就成了中華民族的圖騰,如今的我們,不管你愿不愿意,反正大家都是龍的傳人。
但這個說法,應(yīng)該是新文化運動以后才逐漸形成的,即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fā)起的一次“反傳統(tǒng)、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學革命運動。
在此之前,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談龍的傳人可能是要攤上事的!
因為,龍成了皇帝的專用品,如龍袍、龍椅、龍輦等等。
真想不通,在傳統(tǒng)道家神話體系里,四大龍王也無非是玉帝帳下排名靠后的司雨神而已,怎么到了凡間就成了皇帝的專屬用品了?
但也因為如此,所以龍成了華人心目中最尊貴的吉祥物代表,象征著神武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