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春秋魯國風云

第665章 魯國的田賦改革(2)

春秋魯國風云 千里草人 2347 2024-07-20 06:00:00

  冉求滿以為把孔子的國老地位給搬出來,一定可以打動孔子,至少孔子會給點面子,就魯國推行田賦一事說幾句,那自己也算交了差。

  畢竟,用田賦,確實要比用丘賦公平一些,也更有利于此時的魯國國家利益。

  誰知,孔子把臉板了起來,看著冉求,冷冷道:“再聲明一次:關于賦制,丘-不-懂!麻煩你別來問了!”

  要知道,冉求可是孔子的學生,孔子在冉求面前,不需要什么謙虛,自稱可以是“為師”、“余”、“吾”等,而自稱名“丘”,則是將冉求當成了純粹場面上的人,即外人!

  冉求頓時汗就來了!

  這里,我們就來說說春秋時期相關的稅和賦。

  在春秋時期,與繳納相關的,往往是“稅”、“賦”、“役”、“貢”等。

  稅,是百姓承受的主要負擔,是根據(jù)所耕種土地的數(shù)量而繳納的地租。

  春秋時期,經(jīng)濟主要的還是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故此稅指的是地租,往往用糧食繳納。從字形來看,“稅”字由“禾”字和“兌”字組成,意味著主要以谷物繳納。

  賦與稅不同,賦平時是不用繳納的,唯有在國家有戰(zhàn)事時,百姓需要向國家貢獻一定的車、馬、?;蛘邉趧恿Φ?。

  所以,和平時期,百姓是沒有這個負擔的。從字形上看,“賦”字由“貝”字和“武”字組成,與戰(zhàn)爭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此外,還有役。

  這個役,也稱徭役,即統(tǒng)治者無償征調(diào)百姓從事勞務活動,主要是力役和雜役,鋪路、修堤、建房、筑城、挖河等。

  這個役往往也是臨時性的,除非國家有需要。到了春秋晚期,尤其是戰(zhàn)國及以后,增加了軍役。

  對了,在春秋時期,還有一種需要繳納的東西,叫貢。

  這其實是一種下級對上級自覺的供奉,如魯國每年應向列國諸侯聯(lián)盟盟主進貢,或者說列國諸侯應該向天子進貢。

  在日常生活中,家臣也往往在特殊時候,如過年過節(jié),向自己的家主進獻財物,這也叫貢。

  這一次,季孫肥改革的是賦制,而不是稅制。理由很冠冕,因為這本就是為魯國大局著想的。

  進入到公元前五世紀以來,魯國幾乎三天兩頭有軍事行動,而賦本就與戰(zhàn)爭相關。

  而且,魯國早就實行初稅畝了,即已經(jīng)實施了按田納稅的稅制。但賦制仍停留在以丘繳賦,這是不公平的。

  丘,指的是居民點,以丘繳賦,就是每丘要出馬、牛多少這樣的方式。但丘是有大小的,有的大丘擁有數(shù)百戶人口,而有的小丘可能連百戶都不到。這樣一來,按丘繳賦就太不公平了。

  民不患貧但患不均,一個不公平的政策,老百姓也是反對的。季孫肥并非是一個愣頭青,他早就作了調(diào)研,所以推出了以田繳賦的政策。

  也就是說,不管你這個丘大小如何,大家就按你這個丘擁有的實際田畝來計算應繳納的賦,這便是魯國歷史上的“用田賦”制度。

  對老百姓來說,只要你國家推行的政策是公平的,那不管是否對百姓有利,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

  自古以來,民不跟官斗。當然,到后世就不一定,但現(xiàn)在是春秋,老百姓絕對的沒有什么話語權。

  但這個制度幾乎可以說符合魯國利益,因為國家的軍事行動需要越來越多的賦,而用田賦可以增加賦,這就解決了魯國頻繁參與戰(zhàn)事而賦不足的實際問題。

  整個魯國,幾乎是被三桓瓜分的。三桓尤以季氏一家獨大,所以這個政策的推行,季氏家族得到的實際利益是最大的。

  老百姓不會有意見,國家的實際問題得到解決,季氏自己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你說這樣的政策是不是好政策?

  至少季孫肥認為是好政策,連冉求都認為是好政策,甚至這個政策,極有可能是冉求對季孫肥提出的!

  既然是好政策,那推行起來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在推行之前,拿著這樣一個好政策,去咨詢一下國老孔子,是眼下季孫肥能夠拿得出的直接得到孔子認可甚至有可能高度評價的施政措施!

  季孫肥有意將孔子拉進自己的朋友圈,從冉求、端木賜、有若等孔子弟子的身上,季孫肥看到了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

  這股政治力量如果能夠全部為季氏所用,那季氏就有可能直接取代公室,一屁股坐到魯國國君那把椅子上去!

  所以,冉求非常奇怪,為何這樣一個好政策,老師居然一問三不知!

  冉求沉默了,他看得很清楚,老師也許不是單純地從治政的角度去看問題,而是赤裸裸地對季氏表示不滿。

  而且,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不滿體現(xiàn)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就是反對對方所支持的!

  老師吶老師,您就這點胸襟么?

  見冉求如霜打的茄子一樣,孔子嘆了口氣,對冉求道:“子有啊,剛才你所問的,是代表季氏,那為師所答的,是讓你回復季氏的話,你就按為師所言回復季氏吧。

  但為師為何要反對搞什么田賦制度?并非是為師單純地反對季氏,而是賦稅制度乃國之根本,輕易不應動之。

  若不得已修改賦稅制度,唯有減輕賦稅之舉,方是利民之舉。

  君子行事,應依禮而行。治理民眾,何為依禮?盡量慷慨地給予百姓福利,而不是想方設法去增加百姓負擔。

  所以,為師認為,田賦是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而不是增加了百姓的福利,還不如原來的丘賦。

  田賦之舉,非禮也。季氏貪得無厭,哪怕今日一時滿足了所需之賦,過不多久又會感覺用度不足,勢必再增加百姓負擔!

  為師之所以說對此事不懂,是因為堂堂一國執(zhí)政上卿,居然連周公之法都不去學習之、踐行之,那又何必來咨詢?yōu)閹熌???p>  冉求回報季孫肥,這下把季孫肥給氣得胡子亂顫:好你個孔老二,果然是頭白眼狼!

  回到魯國,不先來拜會老子,卻先去見國君!

  若沒有老子同意,你一個流浪漢能被榮尊為國老?

  如今給你臉,你不要,那就走著瞧吧。

  走著瞧的第一個結果就來了,原本欲給予孔子千石俸?的事,就暫時拖了下來!

  魯哀公拿著自己親手書就的關于給予孔子的詔書,看了又看,苦著個臉,嘆著個氣,心頭對季孫肥憤恨不已。

  但魯哀公也只能是憤恨而已,根本不可能有實質性動作。

  而且,季孫肥又沒說不給,他只是說關于給予國老何等薪酬,需要集體研究決定,只是缺乏必要的依據(jù),這事有點難辦而已。

  孔子見國君遲遲沒給自己厚祿,心下也對季孫肥不滿。但你一介布衣,雖貴為國老,但這個國老僅僅是個虛銜,又能奈季氏如何?

  孔子只好郁悶。

  但孔子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那個孔子了,他有大把的事可做,這是在衛(wèi)國時,他已經(jīng)在籌劃的一項重要事項:

  繼續(xù)講學,著手著書!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