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群臣不再反對聯(lián)合月氏討伐匈奴一事,但是依然有三個很現(xiàn)實的困難擺在眼前,阻礙著討伐匈奴這一計劃的實施;
其一是騎兵與馬匹的問題。無論是騎兵還是馬匹,大秦都遠不及匈奴。秦國征戰(zhàn)百年,最終掃滅六國,的確也打造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但這種強大主要體現(xiàn)在步兵方面,而騎兵就有些孱弱了。反觀匈奴,從犬戎時代就以騎兵為主,就連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最后都死在了犬戎騎兵手上,懾于犬戎騎兵的威力,周幽王之子周平王無奈地將國都遷到了洛陽。
其二是糧草供給問題。草原作戰(zhàn),不同于攻城掠地,以往的糧草供給方式顯然是行不通的。騎兵作戰(zhàn)貴在靈活機動,而大秦以往的糧草供給方式就會限制騎兵的機動性,從而制約騎兵作戰(zhàn)的效能,如何保障騎兵在遠距離、大機動作戰(zhàn)中得到充足的糧草補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扶蘇眼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大秦鐵騎將無從談起。
其三是武器裝備的問題,秦軍武器裝備主要以陣地戰(zhàn)、攻城戰(zhàn)為目的打造,以戈、戟、矛等長柄突刺類武器為主,而騎兵作戰(zhàn)需要的武器就要求做到短小精悍,比如彎刀、短柄鉤鐮槍等。大秦單一的冶金技術也是制約武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時期的金屬冶煉主要以青銅為主,因此秦軍使用的武器多為青銅鍛造,而青銅武器具有脆弱易折的弊端,這一點是非常不利于騎兵在長途奔襲中使用的。再看匈奴騎兵所配武器,多以鐵制刀劍為主,輔以流星錘等近身搏殺武器,更兼長弓利箭等遠戰(zhàn)利器。就武器裝備而言,匈奴騎兵絕非大秦騎兵所能敵。
作為從后世穿越而來的知識青年,按理這些問題不應成為攔路虎。只要拿出后世材料科學的一點皮毛,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奈何許云在穿越前就是學金融的,對于材料科學可謂一竅不通。要是知道自己命里有穿越一劫,選專業(yè)時打死也要選材料科學之類的專業(yè),再不濟也要買一本奧秘百科的書狂讀一番。
“得,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不就是做壓縮干糧、煉鋼嗎?大概的原理也是略懂的。我就不信這么點兒事會難住我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為青年”。扶蘇打定主意要從自己散裝的知識庫中淘出點兒有用的東西。
一陣抓耳撓腮后,扶蘇突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如果將大秦的能工巧匠集中在一起,再將自己零散的知識傳授給這些工匠,集思廣益,那么這些問題還算是問題嗎?扶蘇都有些佩服自己了,這不就是后世的資源整合嗎。
于是乎扶蘇的腦海中萌生出了組建大秦軍事科學院的想法,當然名字絕不能叫科學院,否則又要被一群糟老頭子圍著深究科學二字的含義,干脆就叫大秦軍械院吧。
接下來又是一頓苦口婆心加威逼利誘,最后以每人再加一百畝良田的代價成功地將建立大秦軍械院一事由設想變成了規(guī)劃。扶蘇指定蕭何為大秦軍械院的負責人,軍械院的建造費用就從停修阿房宮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中支取。
其實扶蘇原本不打算再拿出幾千畝土地來換取群臣對建造大秦軍械院的支持,以大秦監(jiān)國公子的權勢,只要自己執(zhí)意要建造大秦軍械院,百官就只能乖乖地配合,況且之前商議聯(lián)合月氏征伐匈奴之事時已經(jīng)賞賜了群臣每人一百畝良田。但是聽了韓信私下的一番建議后扶蘇改變了主意,借著商議大秦軍械院的機會又給每人追賜了一百畝良田。
朝堂上眾臣的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那可是兩百畝良田吶,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絕對是一份不菲的產(chǎn)業(yè),雖然不知道這些賞賜什么時候才能兌現(xiàn),但是絕對值得期待。
大秦百官的俸祿在各個朝代俸祿排名中也是屬于中上水平的,但是受到各地造反之事頻發(fā)的影響,百官們實際能拿到手的俸祿不及朝議規(guī)定的四分之一,平均下來只有四百石左右,即便丞相李斯的級別,拿到手的俸祿也只有兩千多石,與朝議規(guī)定的一萬石相去甚遠。
兩百畝良田,按照秦時每畝地產(chǎn)糧一百二十斤的均值計算,那便是四百石的收益,足以頂?shù)蒙洗蠖鄶?shù)朝臣一年的俸祿,這樣的一份收益足以將群臣與討伐匈奴一事綁在一起。
每人兩百畝良田,三十人便是六千畝土地。對于能夠開墾出良田九百萬畝的河西走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用這微不足道的代價換來群臣對于聯(lián)合月氏攻伐匈奴之事的鼎力支持,對于扶蘇而言那絕對是超級劃算的。
接下來一個月,大秦軍械院的建設工作迅速展開,各地郡縣接到朝廷公文后立即著手尋找各自轄區(qū)的能工巧匠,剛開始有許多工匠接到衙門通知后不敢去衙門報道,更有甚者逃到深山中藏了起來。
因為他們中有許多人是剛從長城、驪山、阿房宮放歸的役工,對于為朝廷服役一事有著極度地恐懼。他們深怕這次又會像以前一樣被衙門抓去服徭役,像他們之前的工友們一樣累死在工地上。按照以往慣例,官府早就抓人遣送咸陽了,但是這次招攬工匠一事扶蘇親自加了朱批,要求善待各地工匠。各郡縣不敢違逆,只好安排衙役們扛著榜文敲著鑼地去做宣傳。
“眾位鄉(xiāng)里,我大秦軍械院招攬能工巧匠,凡是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皆可到縣衙送上名帖參與報名。公子扶蘇朱批詔文與我等約法三章,只為禮待我大秦工匠。
其一,工匠中凡有自愿赴咸陽者,各郡縣須以國士之禮待之。
其二,以其人意愿遵執(zhí),原赴咸陽者善待之,不愿赴咸陽者順之,不可責罰。
其三,凡被大秦軍械院相中者,免其戶稅賦三年,其人俸祿與縣令等同。若赴咸陽卻不為大秦軍械院相中者,免其稅賦一年。”
當工匠們從衙役口中得知大秦軍械院招攬能工巧匠一事有公子扶蘇朱批背書時,一直處于觀望狀態(tài)的工匠們便不再糾結,紛紛拿著名帖到各自的縣衙郡府去報道了。就連那些之前擔心會累死在大秦軍械院的工匠們都放下了戒備,拿著各自的名帖奔縣衙郡府而去。
突然出現(xiàn)的這一幕不知驚壞了多少縣令郡守,百姓如此擁護一項政令的盛景可是有很多年不曾出現(xiàn)了。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扶蘇。對于經(jīng)歷過秦始皇時期嚴刑峻法、繁重徭役的百姓而言,公子扶蘇的兩項改革措施使他們從苦難中解脫了出來,讓他們的生活有了盼頭。
對于百姓而言,公子扶蘇在他們眼中不啻于神明一般。既然有公子扶蘇的朱批背書,百姓自然就沒有顧慮了。所以才會出現(xiàn)了大批工匠自愿到縣衙報名參加大秦軍械院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