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他們竟發(fā)現實際存在著5種不同形式的弦理論,這5種弦理論的共同基本特征——比如弦振動模式決定可能的質量和力荷——需要一個10維的時空,卷縮的維應該是某種形態(tài)的卡—丘空間。這從邏輯上就出了問題,我們需要一個真正的最終的統(tǒng)一理論,而它卻出現了5種可能形態(tài)。二、弦理論的方程有許多不同的解。額外的維有多種不同的卷縮形式——每一個解都對應一個不同性質的宇宙。所有又有了‘第二次超弦革命’?!?p> “‘第二次超弦革命’?!”陳啟明依舊一頭霧水。
“對!5種弦理論看起來是完全分離的,實際上有某種內在聯系,如同一個海星的5個觸角。”喬佳佳的神情讓陳啟明肅然起敬,“這個海星就叫做‘M理論’。M理論有11維,10維空間和1維時間。而且它包含了振動弦,包含了振動的2維膜和漲落的‘3維液滴’。M代表的是一個個的‘謎’——英文mysterious的縮寫。但這是這個世界的觀點。如果你用《列星系時代》的‘匣’理論來分析,宇宙其實只有7維。最高的維度是‘神級文明’世界,無法窺測也無法測量。能夠被認識的只有比它低一級的‘列星系’文明——但這也已經接近于神了。”
“原來《列星系時代》是這個意思!”陳啟明說。
“我們的世界分析弦理論的方法叫‘微擾論’,簡單的說就是無限的接近最后的結果,等到只剩下極微小的差別的時候,就忽略它。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個致命缺陷——極小的偏差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眴碳鸭颜f。
“我知道!高中物理提到的‘蝴蝶效應’?!标悊⒚髡f。
喬佳佳點點頭:“據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任何物體都對別的物體產生引力作用。而宇宙中的物體是無窮的,所以其中的干擾作用超出了人類能理解的能力——事實上,3個以上天體方程的復雜程度,目前人類都幾乎不可能解開——但這里面有個例外——如果某個星球的運動有一個決定性因素——比如地球,其運動幾乎由太陽的引力決定,那我們就可以用‘微擾論’算出它的運行軌跡。但事情并不總是這樣……”
“我明白了!三體!”沙漠里雖然炎熱無比,陳啟明還是感覺到了一絲寒意。
“對!對一個由3顆質量相近的天體組成的三星系統(tǒng),3顆星相互環(huán)繞著運動,就沒有能用來做粗略估計的一個相互作用,而別的效應也不只是一點小小的修正。如果我們硬從兩個星體間的引力作用中選一個來運用微擾的方法,用它做一個粗略的估計,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那是錯誤的?!眴碳鸭颜f,“20世紀80年代中期,物理學家們普遍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完全認識弦理論,并且能證明它就是宇宙的終極理論——那是很天真的想法。1995年3月,惠藤提出了‘對偶性’的概念,指出同一物理狀態(tài)的不同描述確實會產生不同和互補的物理學認識與數學分析方法。這些同一物理狀態(tài)的不同描述可以借助‘耦合常數’聯系到一起。而隨著‘耦合常數’的增加,微擾論框架將最終失敗——但是,‘耦合常數’增大到一定程度,一個新的維度也隨之顯露出來,這就是垂直的第10維。從一個側面反應弦理論的11維解釋是正確的?!?p> “但是這個游戲里卻只有7維?!标悊⒚髡f。
“是的,以前的微擾論框架是建立在‘耦合常數’很小的假設上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它可以忽略。但事實卻證明,它本身就是一個維度。忽略它顯然導致了全面的錯誤。當‘耦合常數’很小的時候,‘膜’很窄,可以近似的看作‘弦’——就是直線,但事實顯然不能這樣近似。所以最初看似是1維弦的10為宇宙就變成了2維弦的11維宇宙?!?p> “但是這個‘列星系’空間卻不同?”陳啟明問。
“對!在第二次超弦革命中的研究強有力的表明,,ⅡA型和雜化E的弦其實是存在于11維宇宙的2維膜——一個好比很細的鋼圈,另一個則是很粗的甜甜圈。廣義上的M理論并不單指‘膜’理論,它有可能是Mystery——謎一般的理論,可能是Mother——母世界理論,可能是Matrix——矩陣理論,最后才是Membrane——膜理論。”喬佳佳說。
“你怎么會知道這些?”在陳啟明印象中,喬佳佳并不是個擅長物理的人。
“就是因為將這個游戲玩到了生物匣4段。”喬佳佳說,“一開始我也只是好奇,等到認真玩起來才發(fā)現這款游戲的奇妙與深奧?!⒔逃跇贰疾荒苄稳菟?。我覺得它開啟了未來學習方式的神奇之門。你知道‘鏡像’為什么是元宇宙很重要的存在因素嗎?因為只要有了‘鏡像’的對偶性,5個弦理論和11維的超引力以及M理論就在一個統(tǒng)一框架下結合在一起了。而如果把這些合并到一起——之前的那只‘海星’,就有了第6支觸角。6支觸角演化出了我們目前所知的而一切?!?p> “那為什么又出現了什么‘生物匣’?”陳啟明說。
“這是問題引出的問題。零維點粒子跳躍到了1維弦,1維弦被證明實際上是2維膜,2維膜之后,是不是又有別的東西?”喬佳佳說,“全是這樣,但是3維以上因為其計算的復雜性,想要認識起來就越發(fā)困難。3維以上還有無限可能,4維,5維……不過自從3維的‘匣’產生之后,人類對能量的認知已經接近了‘星系文明’,足夠我們對抗外星生物乃至星際災難了。這些在這個時代還被稱為3膜、4膜……直至P膜。造成這些的原因是目前人類利用‘非微擾工具’的能力太有限,人們一直在一種近似準確的邊緣上行走。你先跟我進游戲,我在游戲里跟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