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奇幻

唯恒以道

第三十三章 度

唯恒以道 無名的歌者 1781 2025-03-11 13:52:42

  平淡的一個日子。風(fēng)不甚喧囂,也不甚溫柔,太陽只是又如往日般高懸。天上時而有云,又時而空空,云不曾遮天蔽日,日不曾熱浪滾滾。

  不必憂慮,似是而非的雨,不必在意,突如其來的風(fēng)。實在是個平淡得讓人想不到任何能留下印象的日子,卻有人怔然,良久。

  一個人,如果不總是一帆風(fēng)順的,卻又有著切實感受的孤獨,那便免不了精神與自我意識間產(chǎn)生對沖。

  這世上生靈的精神,是隨著肉體的成長,而慢慢成長,但孤獨和挫折,可以極快地塑造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是修行中最艱難的一步,見真我。

  緩慢成長的精神,并不美味,它們就像是黃土、紅土或是黑土,是相似的味道,略微有些不同。但土就是土,帶來的除了乏味,還會有些異物。

  幸運的是,這樣令人發(fā)指的惡心,只占了很小的部分。即使是世界如此地青睞于生靈,能夠入口的,仍然是那些經(jīng)過挫折與孤獨,仍未崩解或是腐朽的,獨特的精神。

  自我的意識,可以讓這些精神仿佛加上了豐富特殊的調(diào)味品,能夠觸動這位用餐者——死神。

  不為眾人所易知的信息,用以解釋特殊的現(xiàn)象,便是所謂的知識。但知識本身也會引來所無力對抗的恐怖。尤其是那與星辰相關(guān)的。

  在討論那漫天星光時,親眼目睹了全過程,無可不令人心悸。

  而那可憐的人兒啊,是什么也不存在了。

  時隔了許多年,也常常疑惑不解,當(dāng)終究知曉前因后果之時,又徒之奈何?又如何不會怔然。

  事情的真相,令人皂白難分,對錯、是非,連帶著人的命的意義都一同攪作一團了。

  ……

  常有所觀,其靜坐不動,無起復(fù),目不合,如生亦死,枯榮不現(xiàn)。

  無音常寂,無妄常動。恭且問之,“夫何以為此?”以界之二象答,故知影不可以實現(xiàn)。于是脫所謂仙力,重歸俗世肉身,以此答天山諸位,未可。

  允下山歸,又見智者尤,與之相論。

  尤笑曰:“汝既已歸,何必憤之。失已矣,樂信自無。”

  又言曰:“吾等何所以來歸?又何必憂他?!?p>  于是,耕于荒野,廢欲止念。非為求靜無之思,只為脫其煩擾。

  ……

  有些微冷的夜晚,不見星月,幾日未雨。只在一片荒草地上,一團枯枝敗葉散著些許火光和溫暖。

  不是趕路的旅人,亦非匆匆的過客,只是幾個無家可歸的可憐人。有老人,婦嬬,還有五六歲的,半大的孩子。

  當(dāng)馬蹄聲響起,甲冑的聲音越來越大,張牙舞爪的火焰逼近,人群不免稍有些騷動。馬上的武士,并未下馬,只大聲高喝:“洛國的去南邊到白河鎮(zhèn)……”

  人們紛紛緩了口氣兒,慶幸不是敵國的兵戈。

  其實,夜還不是很深,于是便有長者說要趁夜趕路,有人反對,怕遇到狼群。眾人各執(zhí)一詞,終于是沒有動身,但這卻不是什么好的選擇。

  于是,河國的士兵,便發(fā)現(xiàn)了這些老弱和婦嬬,喊殺聲響了一陣又止住了,鈴鐺也幸運地躲過一劫。

  但,活著,并不像人所想象的那樣美好,懵懂無知的孩子,究竟是如何來到化為一片廢墟的白河鎮(zhèn),又該是會有多么的絕望呢。

  因戰(zhàn)爭,而開始的流浪,就使得人卑賤得不敢奢望了。

  因而所面對任何的思惠,都不免誠惶誠恐,總是會想著所謂的報答。但,很多時候,人的善意,既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回報。

  ……

  求學(xué),優(yōu)而仕,然后呢?是為國為民,為公忘私,還是要吃得滿嘴油?

  俗語曰“上梁不正,下梁自邪”。朝廷上的主持人,清正廉潔,奉行的治國之道不容忍邪佞小人,郡縣的官吏,自然不敢隨意走動關(guān)系以尋求便利。

  但,魚肉鄉(xiāng)里的豪門望族,又必然會陽奉陰違,于是,大地上便亂象叢生,到處都是無盡的人間慘劇。

  那么,朝廷的人,便要派出軍隊和官員,以肅清地方。

  究竟何時可以止?人又何時可以滿足。

  ……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擺脫欲望而活。只要活著,便有求生欲,舍不得這大千世界,離不開絢爛繁華。

  凡人也好,修行者也罷,大多也是隨著各種原因所滋生出的欲望來做事。要得到那些眾人所渴望的、追求的,只是不一定能得到罷了。

  不會有人能夠永遠得到所想要的。其實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數(shù)字便于統(tǒng)計,便隨意地將那些應(yīng)當(dāng)仔細觀察,細細思量的變化,擬成幾個數(shù)而已。

  當(dāng)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具體到其中的人身上,任何高高在上的旁觀者,便都失去了評判的資格。

  世上任何所謂不幸的事發(fā)生,都是由當(dāng)事人能力的不足所使其成為一件不幸的事。任何事情的不幸,也都是由當(dāng)事人自己的主觀想法決定的。

  對于許多庸人,把道聽途說的三言兩語奉為圭臬,是常有的事,這不過是懶惰卻又想彰顯自己的欲望作祟。

  有太多的人陷入對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的痛苦和懊悔之中,這樣的選擇并不可恥,也并不錯誤。但若因逃避的欲望而無法面對接下來的事,卻又因生的欲望而不能去死,那么,生著不如死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