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邦華他們不同的是,此時的陳演心中已經(jīng)是震驚和惶恐到極致。
他如今已經(jīng)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自己這個首輔只不過是一個吉祥物而已。
只不過是陛下用來裝飾臉面的掩飾罷了,是陛下留給東林黨人的最后一絲體面而已。
自己雖然名為首輔,但什么事都不能做,真正做事的只不過是次輔三輔罷了。
至于以后他也沒去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罷了,大不了自己乖乖的從首輔的位置上下來。
到時帶上些殊榮歸鄉(xiāng)養(yǎng)老倒也受人敬仰,想來也會過的有滋有味。
可如今陛下突然對晉商出手,最主要的是那些該死的晉商居然做了那么多的破事。
這著實是讓他驚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他自身也并沒有什么錢財。
這一路上順風順水的過來,其身后不知道扔出了多少金銀開路,但他自己哪里有這些錢財?
這些大多都是江南那邊的富商所給的,雖然已經(jīng)很多了,但這世上誰會嫌錢多呢?
自己身為首輔,晉商那邊能把自己落下嗎?而對于這個,自然是從善如流了。
而現(xiàn)如今這種狀況,不說陛下已經(jīng)將八大晉商的老家給端了,這又要查抄在京師的分布。
如此一來這些晉商在京師中賄賂的官員中,自己這個首輔定然是要榜上有名了。
現(xiàn)如今他心中真的是有些絕望了。
————
在張家口歇息了兩天的楊永明也等來了從京師來的高文采,他同時也帶來了楊永明急需的糧草和軍備。
在補充和交接完畢后,最后又招來了高文采和徐飛,對其交代了一番后便要和周遇吉撥營行軍了。
至于周遇吉為什么會在這兒?其實很簡單,周遇吉到大同后便立即開始著手收復大同之事。
雖然在收編大軍的時候遇到了些許阻攔,但總歸還是好的,之后他只是以最快的速度斬殺掉了那些姜鑲的清兵死黨。
但凡有任何異動和不服的也全部斬殺,然后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衛(wèi)景璦把事情交代清楚。
最后留下兩名副將和從代洲帶出來的一千騎兵和一天步卒,以及新軍中的三百重騎兵。
其中一名副將就是從新軍中新晉升上來的。
然后周遇吉只帶著幾個親兵又快速的趕回張家口,當真是把他累瘋了。
楊永明剛看到周遇吉時其實還有些驚訝,在知道他安頓好大同后倒也沒說什么。
畢竟楊永明可不認為自己對地形的熟悉以及軍事上能力可以比得過這位名流后世的名將。
而且周遇吉也說了,在出發(fā)之前陛下嚴令過他,出京之后的行動絕對不能讓他楊永明一人進行。
但凡出了任何問題,他周遇吉也不用回去了,這讓他楊永明怎么說。
而此時的高文采以及徐飛他們才明白,楊永明真正的目的是深入草原中為大明搶奪戰(zhàn)馬。
哪怕是見過太多的高文采他們也是被這個行動給震驚了,他居然要入草原去打蒙古人的秋風。
要知道自大明立國至今,也就是太祖皇帝驅逐蒙遠復我華夏衣冠,到之后的成祖皇帝五次遠征漠北。
這一段時期是大明對草原最輝煌的時期了。
在之后的宣德時期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勝利,終究是不如之前了,可即便如此也不算太狼狽。
然而到了正統(tǒng)時期,一場土木堡之變葬送了大明所有的精銳,這一次之后不但大明再也無力染指草原了。
更是動搖了整個大明朝的根基,也是這一次之后,使得蒙古人的實力驟然暴漲,甚至一度威脅到京師。
那一次若不是于謙為首的臣子們誓死護衛(wèi)住了京師,哪怕是好一點的結果恐怕都是大明退回長江以南。
然后劃江而治,以后若是出現(xiàn)了一個雄才大略的明君也許還能重新奪回長江以北,若不能,那將會和宋朝一樣。
而若是壞一些的結果,恐怕大明在那個時候就沒了,然后草原再次重新入主中原。
而大明將會被史書劃入最短王朝之列,甚至是不如宋朝,畢竟人家宋朝先不說能夠劃江而至,甚至還是史上最富裕的王朝。
而大明連劃江而至都做不到,甚至還是在一個王朝的前中期。
而在那之后,大明對于草原的政策都是以防御為主,別說去搶蒙古了,人家不進來都算燒高香了。
話雖然不堪,可事實確實如此令人無奈呀。
況且現(xiàn)在還是秋季,看看有點經(jīng)驗的都知道,春秋兩季是蒙古人最為難熬的時候,尤其現(xiàn)在還是小冰河時期。
而秋季這個時候,則是他們馬壯草肥的時候,此時的蒙古騎兵一般來說都會跟隨著建虜南下入侵大明。
從大明這里劫接足夠的糧草物資來度過接下來的冬天,此時大明軍馬防守都來不及。
那里還有軍馬和余力反而去深入草原搶劫,就算有,也沒有那個膽量呀。
高文采雖然才剛剛當上這個指揮使不久,但對于這些也是非常了解的,而現(xiàn)在作為指揮使。
他更加能接觸到許多以前無法接觸的,對于各方面自然也會了解的更加的深和更透徹。
因此其數(shù)次想要勸解楊永明,但都被楊永明一笑置之,高文采他們甚至覺得這些人是不是瘋了。
楊永明知道高文采他們說的確實不錯,一般這個時候都是建虜帶著蒙古人入大明劫掠,前幾年都是如此。
只是這次例外,今年皇太極的死對于整個建虜來話絕對是大事件,尤其是那些高層。
在上一世的歷史上崇禎十六年建虜并沒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劫掠現(xiàn)象就可以說明。
他們此時都將目光放在了新的繼承人問題上,原本的歷史不用多說,如今楊永明已經(jīng)放出了消息。
想來必然會使得本就白熱化的繼承人爭奪戰(zhàn)更是澆上了一層熱油,而這就可以讓楊永明有足夠的時間在草原上對大明急需的物資進行一番掠奪。
若是失去了這次機會,楊永明實在是不知道是否還能有如此好的機會。
當然,這一次的行動不能說毫無危險,豪格能征善戰(zhàn)不假,但是腦袋卻過于簡單。
他甚至怕適得其反,讓多爾袞名正言順繼承大位,最后給大明樹立一個勁敵。
其實不論他們兩個誰繼位,必然會對大明進行一番掠奪和戰(zhàn)爭,以此來獲得威信穩(wěn)固他們的地位。
因此楊永明最想要的就是建虜內部進行一番爭斗,這樣既可以給他爭取更多的時間,也能讓建虜內耗一番削弱其一些的實力。
而最后楊永明自然是希望豪格能夠擊敗甚至殺死多爾袞繼承皇太極的,如此一來大明所要面對的敵人就會容易上很多。
這個可能性并不大,連他自己都不相信,但人要樂觀一點的嘛,萬一皇太極就幫豪格這樣做了呢?
而對于這些,楊永明自然是不會跟高文采他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