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以白話文寫的文章,遣詞造句比較怪異,卻沒到讀不懂的地步。文章中李巖以說明文的方式,介紹了完糧納稅對革命軍的重要性,完糧納稅實施過程中的相對難點。在最后,李巖表示,對于江淮大都督府控制區(qū)之外的明軍也好,對于江淮大都督府控制區(qū)內的地主士紳也好,“誰敢阻撓今年安徽完糧納稅工作的實施,誰就只可能自取滅亡!向他們撲面而去的,將是得到江淮百姓支持的革命軍的雷霆之怒!那些試圖阻擋革命軍完糧納稅之輩,必然落得螳臂當車的下場!”
再就是“廢兩改元”。李巖獲得了金手指送的“荷蘭銀行卡”后,就琢磨著建立其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建立起“央行”“商行”,從而建立其銀本位。
廢兩改元令:規(guī)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契約票據(jù)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銀幣分量:銀八八、銅一二。原定以銀兩收付者,應以銀兩8錢2分折合銀幣1元的標準以銀幣收付。持有銀兩者,可由大都督府度支部造幣廠代鑄銀幣,或在兵務銀行、農政銀行、商事銀行3錢莊兌換銀幣。
度支部的度支銀行是一家純粹的“央行”,只管鑄幣和監(jiān)管下面的銀號、錢莊了。
在打土豪吃大戶的過程中繳獲的黃金、白銀、銅錢,就被當成了這所近代化銀行的資本金。
這所官銀號支楞起來以后,都督府的銀子,還有這些官辦工廠的銀子,就都打它那兒過了。度支部現(xiàn)在都沒有銀庫,銀子都存在官號銀行里面。而官員們的俸祿,包括李巖自己的俸祿,也都通過官號銀行發(fā)放。也不需要把銀子扛回家,直接轉到他戶頭里就行。
吸收了大量存款的官號銀行當然要往外放債了。
現(xiàn)在三大銀行共有六百萬兩的本金,八百多萬兩的存銀,各類貸款余額也超過了五百萬兩......因為這種近代化的銀號,是可以通過反復存款貸款和各種票據(jù),將基礎貨幣放大的......也就是說,它可以憑空創(chuàng)造出貨幣!
比如李巖現(xiàn)在發(fā)給士兵們的“記名銀行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貨幣。
每個拿到2銀元記名銀行券的士兵,他們都實實在在的有了2元銀元。但他們只要不把銀子從銀號中取出藏在家里,那么這2兩銀就還在官號銀行中,官號銀行就可以把這筆銀子放出去。不過這個“放”出去也不等于要把銀子搬出官號銀行的庫房,通常只要直接劃轉或是給各種票據(jù)即可......這么一來,這銀子只是在帳上滾來滾去,就“多”出好多了。
所以軍餉和行政人員的工資,除了現(xiàn)銀和祿米外,更多的是兌換成“記名銀行券”。
這種記名銀行券都是一式兩份的,一份發(fā)給存銀人,一份由隨軍而來的度支銀行的伙計們小心保管。而且存銀人還可以把這軍餉直接匯回家里......度支銀行還會提供低費率的匯款服務。
另外,如果存銀人暫時不需要花錢的話,還可以把銀子存在兵務銀行吃利息——年息有百分之五,比如一百兩可以有五兩銀子的利息。
王明陽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整個客廳里面鴉雀無聲。對于這文章里面的內容,王明陽并沒有太能讀懂。他一個城里面的讀書人家出身的孩子,不太清楚文章中介紹的大明稅收制度,也不甚清楚文章中對地主與佃農矛盾的分析。不過這些東西說的倒是比較清晰,與整篇文章互相呼應。王明陽大概明白了,安慶城里頭的最著名的李巖李大都督發(fā)了狠話,誰敢讓他今年收不上來稅,誰就得死。
等王明陽讀完報紙之后,卻聽王明陽的爺爺說道:“明陽,你把報紙放下,先出去吧?!?p> 雖然不理解爺爺?shù)降自趺聪氲?,王明陽很順從的服從了爺爺?shù)拿睢kx開了正堂,王明陽以自己要去書館讀書為理由離開了家,他一路小跑的直奔原本讀書的書館而去。
此時書館只能算是勉強開館而已,安慶被攻陷之后,當?shù)刈x書人想去考功名的想法首先就落空了。開書館的老師在革命軍攻城的時候被嚇病了,代理的老師基本不管事。這樣下來,愿意讓自己孩子到書館繼續(xù)讀書的人也少了。
王明陽并不在乎這點,一進書館就見到教書先生沒在講臺上。而同學們則每人一張報紙正讀的起勁,有幾個同學已經開始就報紙上的內容爭論起來。
《江淮報道》并非只有新聞宣傳這一個內容,在其他版塊上有諸多不同的分類。最近的主要題材就是關于天文歷法的問題。
對于任何朝代來說,有關天文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東西。漢代可是利用天文上的天相來制衡皇權。但是對于李巖來說,如果能夠打造自己“文化先鋒”的姿態(tài),那等于是開宗立派。任何事情都未必只有好的一面,大明以及反對李巖的這些人看了李巖的報紙之后也能夠得到文化教育,這等于是變相的資敵。但是李巖堅信,用文明驅逐愚昧的過程中,大明的那種體制自然會遭到動搖。某些小小的損失也沒什么。
所以關于太陽系的介紹,關于地球的介紹,基于太陽系的認識模型去解釋四季的變化。以及一部分簡單的化學反應,例如弄點醋和堿面做做酸堿中和實驗的介紹。
對于王明陽這些讀過點圣賢書的年輕人來說,這些報紙上的文章都附帶了相關的模型制作。以他們的文字能力來講,讀懂描述如何制作這些模型制作的文章沒有難度。難度在于如何根據(jù)文章中的描述來完成模型制作。
王明陽來的不算很早,他從同學這里扯過一張今天的報紙開始讀起來。那些枯燥的四書五經遠哪里能與這些內容豐富,涉及廣博的報紙相比。轉眼間,王明陽就完全看了進去。頭都抬不起來。
“我把地球儀給做好啦!”門口一聲驕傲的呼喊,讓所有人都抬起了頭。大家見到自己的同學劉星懷里面抱著一個東西走進了屋內。別的實驗相對都好做,難的就是地球儀。相關文章里面講的清楚,想做的精致,里面得有齒輪傳動的部分。這玩意盡管能用竹子做,材料沒什么特別難以取得,可想制作那么精致的齒輪也不是易事。即便不使用齒輪,也需要很多東西。至少得制作出當作軌道的竹篾圓環(huán)。
在十幾名同學的包圍中,劉星拿出的就是簡化版的“三體”模式,這個模型中只包括三顆星球,就是太陽,地球,月亮。這三顆星球還是用膠泥捏的。
大家就這從窗戶里頭直射進來的陽光,按照書里面的模樣,演示了一下日食與月食。這幫讀書的年輕人自然都從圣賢書中看到過一些關于日食月食的說法。不過那說法都是玄而又玄,哪里有《江淮報道》里面介紹的詳細。
然而有同學對這種投影還是不解,他皺著眉頭說道:“月亮照著地球,豈不是會把地球的影子投在太陽上了么?”
劉星笑道:“你就沒看那文章上說的么,太陽是自己發(fā)光,月亮自己不發(fā)光,而是反射太陽的光芒。沒有太陽照著,月亮上哪里有光呢?”
“你怎么知道月亮一點光都不自己發(fā)?”那個同學覺明顯沒有無條件的接受《江淮報道》里頭的講述。
劉星答道:“在太陽底下越站越熱??稍谠铝料骂^,只會越站越覺得冷。這不就能證明了么?”
“這也未必!”同學雖然并非是一定要與劉星對抗到底,但是年輕人沒有不喜歡爭論的,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