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乾坤骨董集—木瀆竹簡:簡牘--最古老的圖書
我一直喜歡文房喝茶相關文物古玩物件,?我收藏很多和飲茶文房類相關物件,茶盞抹茶碗特別多,喝茶主人杯、花入、花瓶、茶葉罐、鐵壺、鐵釜也多,文房類是一些筆筒、硯臺、筆擱類的比較多,?以前做過銷售多年,特別是負責西南西北大區(qū),大部分收藏藏品都是那時收到的,這個木瀆竹簡是在甘肅武威酒泉收到的,是甘肅收藏家協(xié)會一個老藏家家里藏品,他是回民,他主要以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仰韶時期彩色陶罐和戰(zhàn)漢明清玉器收藏為主,去過很多次他家淘古玉,收藏過他家一套明代少數(shù)民族王侯玉帶板,玉帶板有少數(shù)民族花紋圖案,有一次在他家店里來了伊朗和德國幾個外國人,手里拿住一些木片和玻璃管裝著竹片小管,我一了解是木瀆竹簡,我溝通馬上收藏它們。
竹簡木瀆是中國古代先民發(fā)明的書寫載體,它是由竹、木制成的簡和牘(小塊的竹、木片稱為簡,大塊的稱為牘)編連成冊制成的。竹簡很多人以為是刻寫文字,其實我翻閱很多書籍,竹簡來看,幾乎都是用毛筆蘸黑色的墨書寫而成的。
眼前這個批木瀆竹簡有很多類,有中醫(yī)中藥,有記事類,還有法律律典類,很雜,我整理一下,分了幾類,這個竹簡是給王供寫律典之一,一根有十四十五個字,書寫字體一般是漢隸書,查詢資料,自上古結繩記事,便有了人類文明的歷史印跡。隨后,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金鼎、竹木、絹帛,以及紙張上薪火相傳,歷史的脈絡也漸為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而其中的竹木簡牘,作為紙張普及之前文字傳承的主導形式,綿延了殷商直至魏晉的千余年歷史。在中國文字承載形式的更迭演變中,占據(jù)了長達一半以上的悠長歲月。
漢字的寫法也與書寫于竹簡的特點有關。漢字中的許多象形字都出現(xiàn)了豎起的形變,絕大部分的動物字匯,比如馬、豕,本來應當四腳著地的卻“豎”起來了,這是很不符合這些動物一般自然狀態(tài)時的形象,造成這種情況實際上與竹簡為主要書寫材料密切相關。
木瀆竹簡簡牘的出現(xiàn),使人類告別了甲骨金銘上的刀耕石刻,更因其無論在取材還是使用上的優(yōu)越性,使得文明的教化空前普及于社會大眾,中華民族進而步入了輝煌的歷史新時期。因為簡牘,有了諸子百家、爭芳斗艷,有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因為簡牘,有了韋編三絕的勤奮,有了學富五車的博學;因為簡牘,有了風騷盡領的詩經(jīng)楚辭,有了千古流芳的史家絕唱;因為簡牘,才有了今日中華的全面復興!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制稱竹牘,木制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jīng)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LY和西北地區(qū)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fā)現(xiàn),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木瀆竹簡制作過程:
現(xiàn)代:裁、煮、烘,切竹,刮青、書寫、鉆孔、編。古代:裁、切、烘(殺青)、書寫、鉆孔、編。
竹簡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lián)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于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于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fā)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fā)現(xiàn),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xiàn),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fā)明后,竹木簡牘又與紙張并行數(shù)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恒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
《后漢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p> 晉荀勖《<穆天子傳>序》:“汲縣民不準盜發(fā)古冢所得書也,皆竹簡素絲編,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簡,長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p> 清俞樾《茶香室續(xù)鈔·宋人書帖猶用竹簡》:“南宋初,士大夫書翰猶用竹簡?!?p> 胡適《叔永書》:“正如古人用刀刻竹作字,后來有了紙筆,便不用刀筆竹簡了?!?p> 清陳夢雷《作書友人投筆志恨》詩之一:“我志原何許,逢人卻乞憐。是非留竹簡,方寸付蒼天?!?p> 我喜歡古玩也是和我學習成長有關,喜歡古玩是受我的上級一位臺灣人有關,一接觸他收藏很多黃花梨筆筒,而且不是刻畫雕花,一定是有鬼臉圖案,收了很多,現(xiàn)在想想這些前二十年東西幾百現(xiàn)在都是價值不菲,第二他喜歡收藏紫砂壺,有過千把,從不同泥料到造型到名家,他建議我玩一些小眾物品,聚少成多,你總會玩明白,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余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xiàn)才得改變。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fā)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jīng)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后,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xiàn),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竹簡是研究戰(zhàn)國楚文字和西漢初年書法的重要資料。先秦時代,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這時的書法與文字的變革緊密聯(lián)系著,它從稚拙階段漸趨完美,從而奠定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余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zhàn)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
竹簡的字體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常見于楚國簡帛,字形結構是楚國文字的本色,書法體勢則帶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說是楚國簡帛的標準字體;第二類出自齊、魯儒家經(jīng)典抄本,但已經(jīng)被楚國所“馴化“,帶有“鳥蟲書“筆勢所形成的“豐中首尾銳“的特征,為兩漢以下《魏三體石經(jīng)》、《漢簡》、《古文四聲韻》所載“古文“之所本;第三類用筆類似小篆,與“古文篆書“比較接近,應當就是戰(zhàn)國時代齊、魯儒家經(jīng)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類與齊國文字的特征最為吻合,保留較多齊國文字的形體結構與書法風格。竹簡書法俊朗,疏密得宜,對研究中國書法史有很重要價值。
簡冊,“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西周和春秋時期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式,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發(fā)現(xiàn)很多。戰(zhàn)國中晚期的竹簡,內(nèi)容為遣冊、古書和卜筮記錄。秦木牘和秦簡上的隸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畫肥、瘦、剛、柔,極盡變化。點面有明顯的起伏和波勢,用筆有輕、重、疾、徐的區(qū)別,是考證隸書發(fā)展的極為珍貴的資料。
戰(zhàn)國的竹簡是手寫。這些字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或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現(xiàn)了毛筆書寫的特色。這與金文隨形輕重和因接搭凝結的筆畫形態(tài)不同,已由遲重變?yōu)榱髅溃P畫和體式也較篆文更為簡略。可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隸書在流行?!昂啎笆墙暝谥袊鴷ń缗d起了一支流派(又稱“竹簡書法“)。這是一種仿效秦漢竹簡和帛書的“古隸“體式,即效仿先秦、兩漢時代在竹片、木片和絲織物上的古文字的書法,即以獨特的國畫顏料配制古樸赭黃色,以板刷在生宣紙上刷出類似竹簡書豎條,字體就寫在這赭色“竹簡“條上,別有一番古雅特色,適應了現(xiàn)代審美裝飾情趣。對色彩變化瞬息之間的精確把握,使書法獲得了“隨類賦彩“之妙。這種書法呈現(xiàn)出活潑,具有生機的形象?!昂啎斑@一書法藝術于圖與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諧。使我們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又馳騁在色彩和圖案帶給我們無限想像的空間里。
竹簡保存
在竹簡制作時盡量的去除水分保持干燥是一部分原因,可是并不能就確保它的長久保存,因為之所以竹簡腐爛是因為氧化,所以即使竹簡被泡在特制飽和純凈水里只要沒有氧氣它就不會腐化,這就是竹簡能保存千年的道理。
竹子挺拔、俊秀,經(jīng)冬不凋,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對竹子更是懷有一種特殛殊的感情,贊其“未出土時便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的高尚情操。以竹為樂,愛竹成癖,以竹詠志,借竹抒懷,成為詩詞、歌賦、繪畫、音樂、園林等的重要題材??v觀世界歷史長河,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延續(xù)中,惟有中華文明,以其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生生不息,傳延至今。古老的中國,歷經(jīng)滄桑與磨難,依然巍巍屹立于今天的世界東方。這讓國人引以為豪,更讓世界為之震撼。而這其中,簡牘的作用無可取代,載負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將中華民族的博大文化與偉大精神共同彰顯。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在當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技全面復興的中國,華簡心懷赤子之誠,致力于為華夏文明的復興承擔己任。旨借歷史賦予簡牘的教化力量,喚起國人的精神記憶,從而使更多的人樂于接受和學習先人智慧,以發(fā)揚大國學,推動全人類的和諧大發(fā)展。而最能夠承擔此任的,便是中華簡牘,即為華簡。
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于擁有著啟迪智慧的無窮力量。其集中體現(xiàn)在哲性的思考與詩性的判別,這是一種取法自然,源于心靈的感悟,具有著無可比擬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走過西方國家數(shù)以百年,二百年的道路,不能不感謝中國文化的啟智性。因為智慧足以使我們學為己用,并在此基礎上再創(chuàng)輝煌。華簡殷切希望的,就是能夠將中國文化以獨特形式更好更快的傳承發(fā)揚,以興我中華、強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