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
從直隸逃難至此,朱帥已經精疲力盡,大明江山即將傾覆的消息落在他一個小小的奉國中尉,香河知縣身上,簡直如同晴天霹靂!
本以為一路難逃可以茍全一個性命,沒想到大順的追兵來的很快,不出半月就占據了大半個山東,他無奈,只得在德州安頓下來。
然而之后大順兵丁對山東各地鄉(xiāng)紳地主追贓助響,動輒破門滅戶,山東各地豪紳驚懼之下找到了他,其中以監(jiān)察御史盧世傕為首,推舉他為山東地區(qū)反抗大順統(tǒng)治的盟主,并且,假稱濟王。
此時山東地區(qū)留守的大順軍不多,唯有制將軍郭升和懷慶總兵董學禮兩部兵馬,其中董學禮所部遠在徐州府的黃河北岸,距離德州路途遙遠,暫時威脅不到他們。
而郭升手中兵馬不過千余,還要應付整個山東的盜匪及其他暗中觀察的鄉(xiāng)下士紳,自顧不暇,這也是盧世傕決定起兵的重要原因。
“山東乃江淮門戶,如今順兵少而民怨起,不需出兵可傳檄而定,等到江南史司馬舉兵來收,我等便能保全性命了!”
盧世傕望著下首一眾山東鄉(xiāng)紳,緩緩說道,過后不久,他就令人四下出德州,聯(lián)絡山東各地的鄉(xiāng)紳,讓他們速速舉兵相應濟王朱帥,反順復明。
...
臺灣,東寧府。
“爾等都是父親手下的強兵,作戰(zhàn)能力不需多言,我鄭氏雖然號稱二十萬大軍,實際情況你們想必都是知道的,可用之兵寥寥,我欲開辦一軍校,從你們中選拔一批人充當教官,培養(yǎng)人才,可否?”
鄭森召集了手下的全部鄭氏老兵,說是老兵,實際上這其實是一個名號,鄭芝龍手下不到萬人的鄭氏老兵全都是從軍中選拔出來的精銳組成,每一代都會有新鮮血液匯入。
所以這些人年紀并不大,小的甚至有沒到二十歲的年輕人,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每一個人手上的老繭都是厚厚一層,身體也格外的結實,他們是鄭芝龍立足的根本,軍餉從不短缺,裝備也是整個鄭氏最優(yōu)良的,而且海戰(zhàn)陸戰(zhàn)都擅長,可以說是一支兩棲特種部隊。
然而這樣的兵鄭芝龍不可能全部給他,手里這一千人根本不夠用,就算加上那兩百個葡萄牙傭兵和從日本帶回來的幾百個日本武士也一樣。
更何況,這些人說是對他效忠,實際上效忠的對象是隔海相望遠在安平的鄭芝龍,沒有自己的心腹讓鄭森夜夜輾轉反復難以入眠。
在臺灣的局勢暫時安穩(wěn)之后,培養(yǎng)自己的軍隊就成了當務之急的要事。
東寧府的建設很快,畢竟之前幾個月鄭森從福建江南拉來了好幾萬漢人,這些人初來乍到開墾荒地種上糧食過后,許多人就到了熱蘭遮城給荷蘭人當苦力,以此來賺取一些外快來改善生活。
而東寧府城現在不就是一個更大的工地?
成千上萬的漢人在鄭森“每日發(fā)錢,一人五十文!”的號召下參與到了建設東寧府的工程中,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東寧府城的基礎就打了出來,在過一兩個月應該就可以在上面蓋房子了。
在此之前一些人和東西已經從雙溪口搬到了這里,其中軍隊的軍營就是如此。
鄭森是鄭芝龍長子,而且在剿滅諸羅山社的那場戰(zhàn)斗中也表現的不錯,這些鄭家士兵自然是沒有任何意義。
“我等皆聽公子的!”
一陣大吼之后,鄭森開始了他的選拔。
既然是選拔擔任軍官學校里面的教官,自然是要以年輕,會認字為主,這代表他們上升空間更大,而且教官是自己的口舌,與他相同的年輕人更容易忽悠。
一番挑選下來,鄭森有些頭大,近千人里面會認字的他只挑出來六十多個,要知道這可是鄭芝龍的心腹精銳,按照百分比算的話才不到百分之六。
不過稍微想想也就釋然了,明朝的識字率不低,但那大多都是由文人和士紳階層貢獻的,底層百姓還有這種軍中士兵的識字率可是低到令人發(fā)指,說一句百分之一都高了。
這近千人能挑出六十多個也就是鄭芝龍的親兵精銳了,換做是其他的軍隊,恐怕更慘。
“唉,算了,湊活著用吧?!?p> 鄭森嘆了口氣,接著又把這六十多人里年紀太大的剔除了出去,最后只得到了三十一個可用之才。
他看著眼前這三十一個尚且年輕并且會認字的漢子,道了句:“也罷,就從你們三十一人開始吧。”
次日一大早,鄭森就將這三十一人叫了過來,根據昨天考校他們的成績選了三人出來。
“柯遙海,趙俊如,秦善。”
“公子!”
“公子!”
“公子!”
聽到鄭森喊出自己的名字,三人皆是一個激靈,旋即挺起了腰板大聲回應起來。
從鄭森的這番舉動不難看出,他們三十一人將來很有可能一飛沖天,成為鄭家未來掌舵人身邊的親信,這時候不表現還等到什么時候?
鄭森點點頭,聲音很洪亮,很有精神。
他目光在三人里面轉了幾圈,最終鎖定在了秦善身上,他指了指秦善:“你,你叫秦善對吧,就由你來擔任教導隊的隊正!”
“柯遙海,趙俊如,你們兩個任副隊正,今后你們三人負責管理教導隊,并且負責軍校的具體事務,有沒有意見?”
軍校自然是按照按照歐洲和后世的大方向走,以鄭氏的財力,配合海上的巨大優(yōu)勢來進行具體細節(jié)上的教學,鄭森心里有些想法,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并不知道會是什么效果,還是交給專業(yè)的人來才最合適。
這三十一人年輕又會認字,給他們惡補一通東西方軍事著作,再上戰(zhàn)場實際操作一番,怎么著也能沙里淘金歷練出一兩個將才吧?
再不濟,理論知識足夠后,三十一人,一人教五十個學生,第一批軍校就能出來一千五百個底層軍官,這些人總不至于全部撲街,都是庸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