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太史公曰
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湣王。信陵君無忌卒。
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徙野王。
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
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
魏安厘王死后十八年,秦滅魏以為郡縣。魏安厘王死的那一年,信陵君也死了。后人翻看魏國的末期階段,感慨萬分,一致以為魏安厘王不用信陵君造成了國破家亡。
魏國自魏文侯斯開始初霸戰(zhàn)國,內(nèi)行改革,外聘天下人才,于是有子夏、李悝、吳起、西門豹,一時天下稱雄,繼任者魏武侯承襲文侯路線,但是漸漸的人才凋零,李悝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他是中國史上力行改革全身而退的第一人。魏武侯時發(fā)生了吳起奔楚事件,間接的導(dǎo)致魏國霸業(yè)的一時中斷,不過因為周邊列國變革的步伐相對遲滯,使得魏國馳騁天下達近百年。
魏惠王時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史稱梁惠王。魏惠王的一生可謂榮辱共存,前期列國來朝,尊魏為王,尤其是西秦更是龜縮關(guān)中不敢出,不得不加入尊王之列。魏惠王后期各國漸漸意識到不變革不強的現(xiàn)實,紛紛招賢納士走上了變革圖強之路。齊國崛起,威脅到魏國的霸主地位,其時韓魏趙也開始出現(xiàn)摩擦,這給了齊國西向爭霸的機會,這大概是魏國遷都大梁的真實原因,東向與齊國爭霸。
無何奈何,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魏國損失慘重,從此魏國霸主的榮光退去,不是那個三晉之雄,天下之霸。魏惠王末期不得不卑躬屈膝的覲見齊威王,史稱徐州相王,這是魏國玩弄外交詐術(shù)的開端,挑撥天下伺機得利。魏襄王如是,其后的魏安釐王更是將詐術(shù)玩的爐火純青,這其中包括傳說中的信陵君。
信陵君,翩翩濁世佳公子,名垂青史的竊符救趙、合縱抗秦是六國聯(lián)合一致對外的最后的尾音??捎腥苏f,這只是魏安利王與信陵君的把戲,無非是要通過貌似個人政治行為的表象來贏得天下歸心,借此吞趙并韓,整合三晉,因為魏國要想重新復(fù)興,只有而且唯一的前提便是將三晉一體,可惜這個宏偉的計劃最終失敗,信陵君酒色而死,同年魏安厘王也掛了。史書告訴我們,魏安厘王猜忌信陵君導(dǎo)致了魏國的最終亡國,是耶非耶?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闭f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於亡,余以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內(nèi),其業(yè)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太史公說,非也!其時秦人之強六國莫能當(dāng),而六國之內(nèi)互相爭利,天令秦平海內(nèi),別說魏安厘王得一個信陵君,即便輔佐如阿衡,也無濟于事,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