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天,恰好碰上了重陽。
朋友圈里看到了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
初中后沒在同一所學(xué)校念書的好友。
她約上高中時互幫互助的小組成員——
一起去組長家菜地的自建棚子里吃火鍋、喝椰汁。
看到她發(fā)的文案——“6人集結(jié)完畢[狗頭]”配上六個被舉起碰杯的椰子。
自己極其自然地點了個贊,也沒在底下評論什么……
雖然好奇她昨天吃了什么?哪些是她親手準備的?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過是想知道她玩得開不開心罷了。
不過,哪怕自己不問,也可以從這條朋友圈里找得到答案了。
但今天還是沒能忍住……
親口(劃掉)親眼看到她回的“挺開心噠”。
捫心自問,只是想找個話頭和對方說句“早啊”。
另一位總是在朋友圈刷屏樓盤銷售信息的,他終于給自己放了個假。
三支[玫瑰],兩張配圖——
他胖了,和身邊挨得很近的女生,化了個特色的情侶妝。
兩人微笑地看著鏡頭,露出了牙齒。
那個女生,沒仔細看,以為還是那位。
認真看的時候,原來不是同一個人了。
只是,有幾分像罷了,給人的感覺也很像……
他們身后是曝光過度的金燦燦的旋轉(zhuǎn)木馬。
記起很久以前,其實好像也過沒多久。
欸,總覺得是很遙遠的事兒了。
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都是被窗外的鞭炮聲吵醒,然后才起來回祝福,發(fā)祝福的。
每年的祝福語都是親自想的,雖然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但是自己還是堅持一個個打開聊天對話,加上前綴——輸上對對方的稱呼。
然后開始不斷地復(fù)制粘貼、復(fù)制粘貼,最忙的時候,得和二十來個人同時回消息呢。
不過,總會有個親疏之分就是了。
路人甲:……渣女。
我:這只是雙標!況且我又不是不回,好咩!
QQ的發(fā)完了,就轉(zhuǎn)戰(zhàn)微信。
1月25號的凌晨,主動和他發(fā)新年祝福。
然后聊著聊著,問起他和女朋友什么時候結(jié)婚呀。
他回復(fù),前陣子已經(jīng)分開了,先成事業(yè)再成家吧。
我又很不懂事地補了一刀,那朋友圈發(fā)的怎么辦?
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了,自己當時問的是什么了。
也許是他和前任的未來規(guī)劃和允諾吧……
好像記得——
當時他的朋友圈封面還沒換,不然自己也不會問起這一類的問題吧。
他:什么怎么辦。新的開始嘛,人總要向前看。
像自己這種只能通過朋友圈得知對方近況的,就會很容易猝不及防地扎到對方的心。
高中那會兒,他比自己大一屆。當時我們還是經(jīng)常發(fā)短信,聊聊天什么的。
之后他上大學(xué),我念高三,也會和他訴訴苦或是問問題目。
哦,我當時用的是老人機啦。劃重點了?。海?p> 有時候也會想,四舍五入——吶,這可不可以算是青梅竹馬呢?!
我還和他說起過,差點就對你下手了呢。
由陪伴產(chǎn)生的好感,總以為是青春荷爾蒙的微醺。
幸好啊,自己慫得很,往前一步就退不回來了。
而且……每個時期,他身邊好像都不缺女朋友的。
所以啊,自己也在把著這個度,斷崖式地減少了聊天。
這種分寸還是該有的——除了過年發(fā)祝福,平時也很少找他了。
一方面也不知道怎么起頭,另一方面怕他女朋友多想。
明明,我們曾經(jīng)那么舍不得掛斷電話。
第二張,舞臺上掛著一個會發(fā)光的南瓜道具和“HALLOWEEN”。
臺上是著裝一身黑的樂隊,臺下是黑壓壓的一群人。
這場狂歡……
沒有點進他的頭像,也沒有點開和他的對話框。
直接在底下評論:這么快就過萬圣節(jié)了?
直到現(xiàn)在,他也還沒回我。
欸。
初中數(shù)學(xué)老師,一大早就晨跑了6.33公里。
同在一個城市的大學(xué)校友去爬山了。
是那種像攀巖式的90°登頂。
去年還是前年當了爸爸、認識了許多年的網(wǎng)友,感慨今年的菊花沒得打粑粑了。
一開始,自己納悶極了???
上網(wǎng)搜了搜,排除掉奇奇怪怪的答案。
東拼西湊,大概知道是什么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
親戚家的孩子,過節(jié)也要熬夜加班呢。
我?當然還是家里蹲??!
不然,怎么更新得了。
本來就夠慢動作的了。
晚上吃飯前,給爺爺上了香。
他老人家,還真沒說錯——
他說呀,自己走后也不指望我們勤快的咯。
啊哈哈哈!
爺爺啊,爺爺……
你一直都在的呀,一直都在阿欣心里的呀。
從未離開過的呀。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