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心劫(靜無夢)
詩號(hào)
心海不生浪,
念起自無蹤。
萬象皆為鏡,
回光一念空。
一、起因
月蝕將臨,雷聲遠(yuǎn)伏。劫主依舊閉戶,息身如山,如前箴所戒,不出、不語、不役使法。窗欞外,風(fēng)從東起復(fù)西寂;窗欞內(nèi),心火斂而不燼。
忽聞無聲之響,自心而來——非鐘非磬,若夢若醒。那響一至,胸中萬緒如絲:昔年恩怨、浮名沉影、讚毀成敗,俱在一息之間,化為**「問」**。
問者不見其形,惟字若金鐫:「你是誰?」
劫主不答。心不逐境,境自成空。問字無著,如墨落水。
二、鏡城
堂室忽展,四壁盡為鏡。鏡中各有一世:
或見稚子提燈,問路於夜;或見青年負(fù)劍,笑語如風(fēng);或見白首孤坐,塵封十年一書未成。
鏡光重重,皆是劫主曾經(jīng)、未經(jīng)、將經(jīng)之相。每一鏡前,都立一人,名曰易問。
易問十指纏紅線,笑而不語,袖中藏尺一口:「十問斬心,一言成鎖。若妄答一字,心鎖自成。」
第一問:「善惡為何?」
劫主按膝,默視鼻端。息過九返,了不可得。鏡面起霜,問字半滅。
第二問:「生死為何?」
劫主轉(zhuǎn)念不起,唯覺一吸一呼來去自如。霜盡水清。
第三問:「名利為何?」
屋外街鼓忽響,萬民呼號(hào)皆化耳邊嗡鳴。劫主以心聽心,萬響歸寂。
第四問至第九問,或以情、或以孽、或以願(yuàn)、或以怖脅。
劫主不以語應(yīng),不以念逐;唯以不生之法,照見其來處,任其歸無。
第十問,易問收袖出尺,化為利刃,直指檀中:「你之『我』在何處?」
此問一起,四壁鏡盡碎,萬像俱失,只餘一點(diǎn)黑如豆,懸在心間。黑點(diǎn)微旋,將凝不凝,若落即成心鎖。
三、心魔
黑點(diǎn)非他物,乃「我執(zhí)」之種。凡人避之,力拔其根;修者斬之,務(wù)求速脫。
劫主不拔不斬,只將衣角那根赤線輕輕繫於案角。赤線本為辟外煞,今作內(nèi)標(biāo)記。
他合目,於深處默念九遍:「我即劫,劫即我?!?p> 念次第三,黑點(diǎn)忽化十千小我,各執(zhí)一理,各言其是:
—「若無我,孰護(hù)蒼生?」
—「若無我,誰受其苦?」
—「若無我,功德歸誰?」
萬聲如潮。劫主心上不起一絲褒貶,任聲來去。良久,潮退,灘痕自乾。十千小我,俱成一粒清露,墜於赤線。露圓如珠,既不染線,線亦不濕。
四、破局
易問長歎:「不語而答,不斬而斷,此名**『無相之破』**?!?p> 言罷,化風(fēng)而散。四壁不再為鏡,屋僅一燈。燈焰如豆,卻能照見窗外新雷——雷不擊屋,反遠(yuǎn)遠(yuǎn)退去。
劫主起身,推窗一線。陰影與光,同時(shí)入室,互不相礙。
他知:心劫非除心,乃識(shí)心;非滅念,乃觀念;非逐魔,乃見魔本空。
從此「形劫可避於慎,時(shí)劫可解於止,惟心劫須度於照」。照之以久,心魔不生,則萬魔無緣。
五、秘訣(留給後學(xué))
一息照:鼻端守一,九返為度;意起即覺,覺而不續(xù)。
不語印:逢問不急答,以「不續(xù)念」為??;三息之後,若仍需言,先問**「此語有無害?」**無害方出。
赤線記:衣角赤線不僅辟外煞,亦為心記之「著」;念頭若濁,以指觸線,識(shí)其所著,著處即空。
三不逐:不逐讚、不逐毀、不逐恐。讚毀同源,恐亦虛形。
六、尾聲·引星
夜闌,雲(yún)破。窗外遠(yuǎn)?,F(xiàn)銀痕,如有人以劍直劃天際。
劫主閉窗復(fù)坐,心上一點(diǎn)清涼,若潮初落之沙。
他知下一局將至——星劫。
星非遠(yuǎn)物,而是萬念在天,萬路在海;行其上者,須識(shí)「方向非由星定,乃由心定」。
窗紙微皺,一行字自風(fēng)中顯:
「見亂不懼,見廣不迷;以一心為舟,以群星為岸。」
——心劫畢,次第星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