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時代文化
那位名聲極其響亮的二洪拳教練姓王,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王師傅。
王師傅不光拳腳功夫好,人品也不錯。對于來自一些貧困家庭中的武術(shù)愛好者,王師傅收費很低,個別的甚至不收費,這讓鄉(xiāng)親們很是贊揚與擁護。
我十歲加入二洪拳武術(shù)隊進行習武,是在暑假期間隨一個堂哥去的。
堂哥當時就有七、八年的武術(shù)根底了,在我所在的那個班任拳術(shù)教練,拳腳上的功夫已相當不錯。
自我加入武術(shù)隊,一學就是十來年,直到參加了工作后,因時間上的不允許,才算停歇了武術(shù)修習。
在這習武的十來年間,自是沒有耽誤上學(讀書),也只是在寒、暑假期間、周末以及空閑時間里修習,也算是第二學業(yè)吧。
盡管是副學業(yè),盡管是抽時間修習,可畢竟十來年如一日地勤學苦練,雖說未能達到飛檐走壁、開碑碎石的功夫,但也習得身強體壯。
舉手投足間,就能流露出常人所不能及的靈動與力道,雙臂一揮,也有數(shù)百斤的力量。
若是單以搏斗而論,雖不敢說能以一抵十,但打三、五個尋常壯漢,還是能手到擒來、游刃有余的。
其實,在修習武術(shù)的十多年里,王師傅也就在我們鎮(zhèn)上待了兩、三年。后來,不知什么原因,他卻不在我們這里教了。
有人說是被部隊聘請去做教練了,也有人說去做國際保鏢了等等,眾說紛紜,說法不一。
王老師走了之后,堂哥便成了我們的總教練。這期間,堂哥不光教我們?nèi)g(shù)套路,還教我們踢沙袋、打木樁,讓我們師兄弟之間相互切蹉拳腳,搞實戰(zhàn)。
實戰(zhàn)時,有時一對一,有時一對多人。根據(jù)師兄弟之間的拳腳力度、速度,以及應敵反應的強弱能力而適度安排??傊?,就是在不斷地提高我們的實戰(zhàn)能力。
我是利用上學之外的時間進行習武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節(jié)假日以及晚飯后。
后來,堂哥有緣被臺灣的一個大老板聘請去了,做了那個大老板公司的保鏢。
群龍無首,至此,我們的二洪拳武術(shù)隊也就解散了。
由于我自幼就酷愛武術(shù),習武時自然也就比較勤奮、用功。又因我自小就生得骨強筋健,不幾年時間,我的拳腳功夫就已頗有根基。
堂哥臨去臺灣時,見我的武術(shù)已頗有小成,很是歡喜。便欲將我?guī)г谏磉叄鏊膸褪?,也好繼續(xù)隨他習武,又能見見世面,我自是欣然樂往。
可父母不喜我從武棄文,說習武能夠健身也就行了,書還是要讀的。況且,爸媽就我一個男孩子,不愿我外出闖蕩、奔波。
我自小就順著爸媽,自是沒有實現(xiàn)隨堂哥外出闖蕩江湖的初夢,而是尊從爸媽的意見,在家繼續(xù)上學。
雖說堂哥去了,不再教我習武了,但一有空閑時間,我還是會重溫武學。練拳、打沙袋等等,并且勤學不輟,從未間斷。
如此用功,不光讓我習得身強體健,還氣力俱增。一伸臂,一抬足,都有數(shù)百斤的力量,渾身無不散發(fā)著青春的活力。
從初中到高中,我都是班級里的體育代表。體育課上,同學們無不羨慕我矯健的身姿、瀟灑的動作,以及充沛的體力。
有些時侯,一些體力、技巧上的高難度動作,就連帶班多年的體育老師都對我贊賞有加,自愧不如。
這讓我很是欣慰和自豪,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自是與我多年的習武分不開的。
每當堂哥從外地回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指導我散打與搏擊。他說,習武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制服對方(對手或敵人)。
堂哥經(jīng)得多,見識廣,尤其是在制敵方面的經(jīng)驗,稱得上“行家”二字。
因為我們都是習武之人,所以三句話離不開本行,他教我的,無不是實用的技巧。
比如怎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對手,怎樣以一敵眾而還能全身而退等等,他教得起勁,我學得用心,自是受益匪淺。
我本就生得身高膀闊、骨強體健,再加上從未間斷過刻苦習武、擊打沙袋等等,我出手的速度與力度已頗具火候。
與堂哥練對戰(zhàn)時,起初,我自是光挨打沒有還手的份兒,但經(jīng)不住堂哥真心實意的點撥,以及我愈挫愈勇的好學,慢慢地便領(lǐng)悟到了搏擊中的技巧與要領(lǐng)。
我十八歲時,再與半師半友的堂哥練實戰(zhàn),他已頗感吃力。堂哥甚是歡喜,拍著我的肩膀說:“好樣的,兄弟,到此為止,我也沒什么可教你的了,如此練下去,不出幾年,哥就打不過你了。依你現(xiàn)在的力量以及身手,尋常的七、八個壯漢加在一起,也不夠你撂的。以后即便是遇上三五個歹徒,你也吃不了虧。再練個三、五年,即便是專業(yè)的散打教練,也未必能奈你何!”
自此以后,由于工作原因,堂哥也沒有再指點我拳術(shù)。我也忙于高考,生怕耽誤了生學,也就沒有再深研武學。
只是一有時間,仍會打打拳,偶爾也踢踢沙袋。即便如此,這在我們幾萬人的小鎮(zhèn)上,已是出了名的架子手(拳腳好,會打架)。
打架這種事,也是需要天賦的。有些人,明明拳術(shù)沒少練,就是沒有殺傷力,每每與人打架,還不如個尋常壯漢。
會打架的人,即便是處于劣勢,最終也能反敗為勝地戰(zhàn)勝對手。
就如武松這種人,關(guān)鍵時刻能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長處,能徹底爆發(fā)出自己的潛力,能將自身的能量發(fā)揮到極致,能神奇般地打敗實力強于自己的對手,從而會令對手懷疑人生。
不謙虛地說,我就屬于這類人。
方圓十里八村的,只要是練過幾年武術(shù)并且喜愛打架斗毆的,都自認非我敵手。
這也不是我自吹自擂,確實與人打過幾次架,讓我數(shù)戰(zhàn)成名。
所以,在當時,每每晚間去鄰村看電影,大多青年小伙都喜歡與我結(jié)伴而行。因為遇上不對付的人,若是動起手來,保證不會吃虧。
在當時的鄉(xiāng)村晚間電影場所,鄰村之間的小青年,茲事生非、打架斗毆之事,很是尋常。
現(xiàn)在看來,當時的散場電影場所間的打架斗毆,全是吃飽撐的,沒事找事。
在當時那個娛樂文化匱乏的時代,大多鄉(xiāng)村還沒有用上高壓電。電影則是最受青睞的文化、娛樂節(jié)目。每每播放電影,保證場所內(nèi)人頭攢動,水泄不通。
可有些青年小伙就愛尋刺激,總愛趁觀看電影之余,不是故意調(diào)戲鄰村的女孩子,就是無辜惹事生非地與鄰村的小青年好勇斗狠,一決高下。
要不就是在回家的途中,點燃個鄰村的柴草垛,雖說損人不利己,但也干得不亦樂乎,除此之外,似乎也沒什么“樂子”了。
往往為了芝麻大的小事,鄰村間的青年小伙們就會發(fā)生沖突,即便是沒有任何理由,也會無中生有地向“不順眼”的一方挑刺兒。
一個巴掌拍不響,既然你敢先找茬,俺的拳頭也正發(fā)癢呢,隨時奉陪到底!
雙方就如從未分出勝敗的斗雞,一個不順眼,便是一番心照不宣地拳腳相向,干仗,就是這么簡單。
說白了,就是無所事事,就是吃飽撐的,就是有勁兒沒地方使。只有與人噼里啪啦地干上一仗,方才一泄為快。
過后,伙伴們碰在一起評論起來,津津樂道。某場“決戰(zhàn)”是哪村的占了上風,又是哪村的誰誰誰看形勢不利先行溜之大吉,談論得唾沫飛濺,手舞足蹈。
雖說是打架,也只是一番拳腳相加的小打小鬧。吃虧的一方,也無非就是多挨些拳頭,持棍掄棒的流血事件,倒也不多。
畢竟都是三里五村的鄉(xiāng)鄰,往日無怨近日無仇的,沒理由打得頭破血流,也只是青年小伙們一時的爭強好勝而已。
凡是滋事生非、爭強好勝者,十之八九都是未婚小青年,因為還未成家,所以沒有責任心。
看誰不順眼,與臭友們一合計,說打就打,說練就練。打完練完,酣暢淋漓,激蕩地吹著響亮的口哨,揚長而去,何等的瀟灑快樂,這也屬于那個時代的一種娛樂吧。
我原本不喜參與這種無厘頭的打架斗毆,一是父母嚴格要求我不要與人好勇斗狠。再者,逞強好勝、持武凌弱,也并非我的風格。
可往往事與愿違,你不喜歡的事,卻不一定不做。一次偶然的機會,這種無厘頭的打架斗毆,卻莫名地找上了我,讓我一戰(zhàn)揚名。
那是一個夏天的晚上,為了宣傳計劃生育政策的優(yōu)越性,在我們鎮(zhèn)中心大街放映電影。
播放電影的目的,就是趁觀看節(jié)目之余,讓廣大人民群眾能更多的領(lǐng)略到目前國家的政策、文化精神。
看電影,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也是最時尚的文化、娛樂節(jié)目,也最能帶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所以,每每播放電影,天一掃黑,大家就會爭先恐后地去熒幕下坐等觀看。
保證電影播放場地,每每都是磨肩接踵、人滿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