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是主要的修辭手法之一,使用率很高。古今中外,言談話語,提文賦詩,都離不開它。它或以形象的事物包蘊幽渺之理,或以生動的故事傳達深奧之意。
古代有一個政治家叫惠施,他談話總以比喻敘事明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語言模式。甚至有大臣向大王說,如果您不讓惠施說話時打比方,他就不能說話。
一次惠施拜見大王,剛一開口就被止住了,大王叫惠施說話不許打比方。面對這種人為障礙,惠施毫不氣餒妥協(xié)。
他當場設喻說:“稟告大王,有一種兵器叫作‘彈’?!?p> 什么叫‘彈’呢?如果說:.彈就是彈,您能明白嗎?’”大王說:“不明白?!?p> 惠施接著說:“假如我說彈的樣子與弓相似,只是用竹子作弦。這樣您能明白嗎?大王?!?p> 大王說:“能明白?!?p> 于是惠施向大王請命:“既然如此,請大王恩準我今后說話仍能!打比方。”至此,大王只好批準了他的“專利”。
由此可見,惠施是深諳設喻的智者,因為他知道,就事論事往往徒費唇舌,而巧譬妙喻則能事半功倍。
假若在語言的使用上趨于山窮水盡之時,巧妙設喻便能辟出一片柳暗花明的境界。這是一種在語言的困頓中仍用語言拓展出溝通空間的方式,這是變通的智慧。
莊子是戰(zhàn)同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活。一次,他們一家老小又餓了好幾天了,莊子不得已只好到他的好朋友監(jiān)河侯家借糧食。
不湊巧的是,到了朋友家,監(jiān)河侯正忙著收拾行裝準備外出,聽了莊子的來意,監(jiān)河侯匆忙說:“借糧之事好商量。我正要進城收租金,等我收完租金回來,再借給你一些糧食,好嗎?”說完便要出門上路。
莊子聽了監(jiān)河侯的回答,心里又氣又急,心想,你到城里來回一趟,要半月之久,等你回來,我一家人還不早餓死了?
怎么辦?死皮賴臉纏住他嗎?莊子不愿這么做;斥罵一通挑袖而去嗎?莊子不能這么做。
好在莊子是遠近聞名的說話高手,他略一思索,對監(jiān)河侯說:“仁兄且慢,天熱路長,何不飲足茶水再走呢?再說,仁見此去,半月方回,兄弟以茶代酒,誠祝路順風啊!”
監(jiān)河侯見莊子言語殷切,態(tài)度誠懇,自然不好拒絕,只好又坐了下來。莊子一而喝茶,一而對監(jiān)河侯說:
“我剛才在來你處的路上,聽到一-種奇怪的呼救聲,我四處尋找,最后在路旁的一條曾經(jīng)積過水的干水溝里,發(fā)現(xiàn)一條快要干死的小魚,正張著大嘴呼救呢!
小魚見了我,忙說:‘我快干死了,你能不能給我-小桶水,救我一命?’
我回答它說:‘要水嗎?這好辦。你等著,我去見越國、吳國的大王,請他們設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來迎接你回東海,好嗎?’
那小魚聽了很生氣:‘我在這溝里快要干死了,只要一小桶水就能活下來。如果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來,你就只能在魚攤上見到我了?!?p> 聽到這里,監(jiān)河侯羞得滿臉通紅,他立即喊來家人,到糧倉裝了滿滿一袋糧食,借給莊子。
原來,莊子拐彎抹角地說了一通,正是運用比喻的方法,借由憑空虛構的寓言故事,巧妙地讓朋友去領會言外之意。
在進退兩難的處境中,既保持了朋友之間的和氣,又達到了借糧的目的。這一切,不能不說是比喻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