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沈堯若為帝,定然是收攏民心的好手,幾日前,沈堯做下安排,命手中所有士兵挨家挨戶塞紙條,紙條內(nèi)容無他,一控沈赫弒父登基,二控沈赫殘害手足,三控沈赫殘忍暴戾,四控沈赫殃及無辜,登基為帝,不能順理成章,順應(yīng)天命,潘塞危矣。
若果真如此所言,將來國之不國,又哪來的百姓安居的小家,當(dāng)眾人聽聞沈堯還活著的消息,并且?guī)洷ミM了城中時,百姓紛紛追隨,一人,兩人,三人,四人,百人,千人,是的,沈堯賭贏了,沒有百姓支持的皇帝算什么皇帝,只留下一個空落落的龍椅罷了。
百姓們簇擁著,喊嚷著,沈堯才最該是天命之子,帝王之人,終于到了兄弟二人旗對旗,鼓對鼓的時候了,沈赫大笑個不停。不知是在笑自己的失敗,還是在笑沈堯的夾縫逢生,抑或是在笑自己可笑的人生。
殿中跪拜著的文武百官紛紛站了起來,成王敗寇,已見分曉。這一刻時間仿佛靜止了,沈堯的質(zhì)問聲仿佛響徹整個宮殿。
“二哥,還不束手就擒嗎?你弒父篡位,天理不會容你,你罔顧百姓性命,這個王位你還能坐的下去嗎”?
沈赫終是止了笑,嘲諷道:“哼,你果然是善權(quán)謀,不過,你覺得你能贏我,出來吧”。
一瞬間從四面八方涌出來無數(shù)弓箭手,齊齊對準(zhǔn)了沈堯,再觀沈堯面色,并不見分毫驚慌,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模樣,這時,只見從人群中緩緩走出一粉衣婦人,旁邊跟著一約莫五六歲的孩子,看相貌竟是與沈赫七八分的相似。
沈赫見此,頹然倒在龍椅之上,大勢已去。這婦人與孩子正是沈赫最為寵愛的丫鬟綠螺和他們共同的孩子沈豐,他最在乎的人,沒有之一。
“沈堯,你這個……你這個混賬,竟是連婦人孩子都不放過嗎”?
“不,二哥,他們一個是我的嫂嫂,一個是我的侄兒,我怎會傷他們,只要你能拿出父王的傳位詔書,傳國玉璽,今日我便讓你們一家三口團圓,如若不然,怕是你這皇位名不正言不順了”。
傳位詔書和傳國玉璽沈赫找遍了宮中竟未找到,蛇打七寸,這也恰恰是沈赫的七寸所在。王位之上的沈赫頓時啞口無言。
“傳位詔書在老臣手中,百官跪拜,聽先皇傳召”。殿內(nèi)為首的三代老臣納蘭大人當(dāng)眾脫下朝服,誰也沒有想到傳位詔書竟是被寫在納蘭大人的朝服里,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念道:“奉天承運,皇帝召曰,吾子沈堯文能納才,武能殺敵,素有德才,聽天命,傳為新帝,廣納賢良,忠言逆耳,保潘塞百年基業(yè)”。
納蘭大人生生如泣,聽之動容,沈堯亦是眼眶通紅,內(nèi)心波瀾澎湃,塵埃已定,沈堯才是名正言順的新皇,百姓聞之,眾口齊聲:“我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人群中的沈豐突然開口說道:“父王,豐兒不愿做王上,不愿做人上人,父王也不要做了,好不好,母親雖不能言,但是豐兒明白,母親只想要與父王比翼雙飛,相敬如賓,像普通百姓一樣恩愛,父王,帶我們離開這里吧,豐兒不愿再留在這里”。
人群之中的沈赫之子沈豐年紀(jì)雖小,卻是句句在理,負隅頑抗的結(jié)局只會是一個字,死,而他不愿看到疼愛自己的父母是這樣的結(jié)局。
沈赫雙目眥裂,面黑目赤,他一個一個的掃視著殿內(nèi)的每一個人,沈堯,納蘭,文武百官,群臣百姓,他們或嘲諷,或悲戚,或憐憫,或憤怒,沈赫的內(nèi)心卻是出奇的平靜,是該結(jié)束了,本就是自己搶來的皇位。
沈赫看著殿中的沈堯,無論何時,無論如何狼狽,他總是能保持鎮(zhèn)定,仿佛生來便是天生的王者,這也是沈赫最為討厭沈堯的地方,他看著沈堯,譏諷道。
“父王把什么都留給你們母子了,你的母妃搶走了父王的寵愛,如今你又從我手中搶走了王位,連最后一刻都要陪著那個女人,她到底有什么好,論智慧她不及我母妃,論相貌她們平分秋色,論家世背景更是無法與我母妃相提并論,就因為你是她的兒子,所以,你想要王位,他便給,那么我呢,我也是他的兒子??!為什么?為什么你要如此不公。我還要告訴你,你的好父王,并不是我殺的,而是服毒而亡,你懂了嗎?哈哈哈”。
沈堯沒有想到父王竟能夠為自己做到如此田地,讓沈赫背上弒父篡位的罪名便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沈卓不惜自殺來選擇成全沈堯。當(dāng)真是愛屋及烏,還是生無可戀,死者已矣,不去論說。
“二哥,帶著嫂嫂與豐兒離開吧,永永遠遠不要再回來,再相見或許便是生離死別”。
一場王位之爭以沈堯登上王位落下帷幕,誰也不知道沈赫帶著啞女綠螺和沈豐去了哪里,有說他們?nèi)チ舜笪海灿姓f他們?nèi)チ舜笠?,甚至有人看到他們被刺殺,更有甚者說他們隱居山林,幸福美滿,眾說紛紜,總之今后的日子再也無人見過他們?nèi)恕?p> 沈堯登基為王,內(nèi)治朝政,外安兵權(quán),忙得不亦樂乎,然而帝王娶妃之事也被好事者連連提出,沈堯已二十有四,的確不算年輕,廣納后宮,為皇家開枝散葉,傳宗接代也是新帝首當(dāng)其沖的重任。
奈何沈堯心中早有后位人選,如何會順應(yīng)百官心意充盈后宮,而當(dāng)沈堯提出要將發(fā)掘的金山拱手獻給大魏時,更是引得朝野上下一致反對,而這第一人便是納蘭大人,三朝老臣,推舉新帝上位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