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不凡定律

第42章 感恩遇見,不負不欠

不凡定律 穎氓 1591 2019-04-20 14:56:36

  云聚云散,緣去緣來,皆是天意。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

  董卿曾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p>  我們在人間尋尋覓覓,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遇見一朵花,可以改變你一天的心情;遇見一個人,也許就改變了你往后的生命。

  寶玉和黛玉的遇見,是一見如故的愛情;

  李白和杜甫的遇見,是相見恨晚的友誼;

  三毛與荷西的遇見,則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有的人遇見了,很快又轉(zhuǎn)身離去;有的人遇見了,從此再也不曾遠離。

  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轉(zhuǎn)眼就消失在茫茫人海;有的人卻在你的生命留下烙印,一輩子也無法忘懷。

  有的人帶給你歡笑,有的人帶給你淚水,有的人只是為了來給你上一課。

  但無論如何,正是這一點一滴的遇見,潛移默化地融入你的靈魂,讓你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

  看過這樣一段話: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種幸運;

  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段悲傷;

  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聲嘆息;

  在錯的時間遇見錯的人,是一種無奈。

  因為相欠,所以遇見。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

  每一場遇見,都是命中注定;每一次相逢,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正如席慕蓉在《一棵開花的樹》里寫的: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

  02

  這一世,不欠別人。

  世界上有幾十億人,我卻偏偏遇見了你。有的人,光是遇見,就已經(jīng)是一生的幸運了。

  林夕曾感慨道:“在有生的瞬間能遇見你,竟花光所有運氣。”

  人生不易,相遇更不容易,沒有理由不去珍惜。

  《紅樓夢》開篇就講了一個故事:

  在西方靈河岸邊,有一株絳珠仙草。當時有位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仙草,天長日久,仙草幻化成了絳珠仙子。

  后來,神瑛侍者意欲下凡,絳珠仙子便說:“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還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p>  這便是寶黛情緣的由來。

  神瑛侍者下凡成為寶玉后,絳珠仙子也托生成為黛玉。

  為了償還當年的灌溉之恩,黛玉幾乎為寶玉流盡了一生的眼淚。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guān)情。不辜負每一場遇見,不冷落每一顆真心。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你的滴水之恩,我必涌泉相報;你給我七分好,我便還你一顆心。

  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有個陪你聊天的人已不容易,幫助過你的人更要銘記,懂你的人最值得珍惜,愛你的人一定要不離不棄。

  就算最后你們沒有在一起,就算后來失去了聯(lián)系。

  但只要曾經(jīng)有過快樂的瞬間,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那些陪你走了一程的人,謝謝他們;那些陪你走了一生的人,謝謝老天。

  03

  愿余生,不負自己。

  《雨蝶》里有段很美的歌詞:“愛到心破碎,也別去怪誰,只因為相遇太美。就算流干淚、傷到底、心成灰,也無所謂?!?p>  相遇實在太美,美到讓無數(shù)人飛蛾撲火,即使遍體鱗傷也無所謂。

  想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那個癡情的女孩,只因遇見了一位英俊風流的作家,便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她為他魂牽夢縈,為他生養(yǎng)孩子,為他低到塵埃里。

  他們一生幾度重逢,作家卻早已認不出她是誰。

  想起《神雕俠侶》里,16歲的郭襄,噙著淚水看著楊過攜小龍女飄然而去。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

  明知楊過喜歡的不是自己,卻依然為了見他一面,尋遍天涯海角,終身不嫁,最后出家為尼。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從遇見開始,我欠自己良多,從不欠你分毫?!?p>  因為太愛你,我忘記了我自己。但這種不顧一切的執(zhí)著,常常只是感動了我們自己。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有的人終究不屬于你,有些東西你永遠也得不到。

  捂不熱的心,就不必強求;留不住的人,就不如放手。

  云聚云散,緣去緣來,皆是天意。

  要來的人,風雨再大也不會缺席;要走的人,苦苦哀求也無法挽留。

  陪你走的人,請拉好他的手,不要輕易放開;要離開你的人,好好道個別,從此一別兩寬,各自心安。

  余生不長,感謝每一場遇見,感謝每一個遇見的人,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余生很美,愿你用真心去面對,不欠別人,也不負自己,從容而堅定地走下去。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