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風講資治通鑒里的智慧
最新章節(jié)
- 第13章 附錄 《資治通鑒》主要官職釋義
- 第12章 變法改革:祖宗之法真的不可動搖嗎
- 第11章 用人之道:選賢用賢真的是一件難事嗎
- 第10章 名士風骨:他們?yōu)槭裁磁c社會格格不入
- 第9章 良臣勇將:他們何以被稱為國家棟梁
- 第8章 帝王智慧:圣明君主應有怎樣的修煉手冊
第1章 前言
“資治通鑒”這個名字并不是編纂者司馬光本人擬定的,而是宋神宗親自頒予的,因這本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得名。司馬光也曾表示,他編纂《資治通鑒》的宗旨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所以“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鑒者”。從目的來看,這部書以“嘉善矜惡,取是舍非”為依歸,自誕生之始就充滿浩然正氣,符合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儒家正道,同時也具備正統(tǒng)國學的精神。
《資治通鑒》中的“資治”是“對治道有所助益”的意思,“治道”是指治理國家,梁啟超在其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中稱《資治通鑒》是一部“皇帝教科書”,就是這個道理。該書著重記錄政治與軍事方面的內(nèi)容,展示歷代皇朝的治亂、興衰以及大小戰(zhàn)爭的成敗、安危,對于那些重大事件,司馬光還以“臣光曰”的形式附上一段評價,剖析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并闡明奧秘和道理。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王夫之在細讀《資治通鑒》后,對其評價道:“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背怂紊褡谕猓S多帝王也對《資治通鑒》贊不絕口,如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他們都曾仔細研讀,有的還做“御筆朱批”記錄自己的感想。
毫無疑問,該書不僅對古代皇帝有所幫助,放在今天也是不落伍、不脫節(jié)的,除了對領導者與管理者有借鑒意義之外,于我們每個人的修身處世也大有裨益。如書中所提到的“竊以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等,正可作為我們?yōu)槿颂幨赖脑瓌t,這也正是最能體現(xiàn)《資治通鑒》經(jīng)世致用的一點——實際上,它不僅是一時的“皇帝教科書”,更是能澤被后世萬千普通人的精神食糧。
“通”有“通史”之意,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以時間順序將歷史事件集結編纂起來,大到一國的興亡、朝代的改換,小到一場戰(zhàn)爭的勝敗、一個人一生的沉浮榮辱,只要符合司馬光的選擇標準,都會被他納入書中。但是,這些紛紜復雜的人事并沒有絲毫紊亂,而是秩序井然地走入讀者眼中,正如《四庫全書》編纂者評價,《資治通鑒》“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粗鴷械囊欢味挝淖?,就如同看著那些人在你的眼前上演自己的生活、剖白自己的內(nèi)心,他們的一舉一動是如此鮮活,一言一語如在耳畔。在記事的時候,作者也會采用倒敘或插敘的手法,點明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人物之間那些隱秘的關聯(lián)。捧讀此書,會感到所有細枝末節(jié)都沒有逃過這支如椽巨筆,司馬光就像張開了一張細密的羅網(wǎng),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打撈起那些熠熠生輝的篇章。
除了“通史”,《資治通鑒》還做到了“通變”,這也正是最值得我們?nèi)ァ拌b”的地方??少F的是,司馬光并不總是將那些由他自己總結出的領悟和權變一字一句寫明,而后直接展示在我們眼前。在更多時候,那些帝王將相在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時所采取的種種謀變方略,那些名士學者在面對人生中的挑戰(zhàn)、磨難等不測之際時所展現(xiàn)出的應變智慧,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品味、去琢磨、去提煉。就像王夫之所說的,讀《資治通鑒》“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這一“通變”的過程正是“知道而樂”的過程。
歷史就像一盤巨大的棋局,雖然弈棋之人已經(jīng)遠離,但所幸有司馬光這樣的人記錄下他們所走的每一步,我們坐在棋枰旁,就可以在變化萬端的棋勢之中通曉棋理,明白勝是如何勝、負是如何負。當我們自己步入棋局之時,便不會再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從何處落子。清代著名史學家、經(jīng)學家、考據(jù)學家王鳴盛曾評價《資治通鑒》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確實沒有半分夸張。